“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稀奇古怪”的中国足球圈里最为准确。不管足协出台什么政策、提出什么要求,俱乐部的第一反映就是对号入座,“管它科学不科学,看看有没有我的事就行”,这就教习惯思维。面对“必须有两名21岁球员上场”,一些俱乐部表示了谨慎的欢迎,但大部分圈内人认为此举是昏招,算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又一佐证。 转自搜狐 去年足协为中国足球未来计,忽地提出要在2002新赛季中“必须有两名21岁球员上场”,据说得到了周围同仁的赞同。由于没有什么噱头,媒体也懒得“爆炸”,八一、陕西、深圳、申花还有受罚的几支甲B等众多俱乐部,因为本身不缺这一年龄档的球员,所以显得若无其事,好在一部分俱乐部有所反应,才没让阎掌门太寂寞。不过,还是有球队为此隐隐做痛,连“辽小虎”在摘牌会上都要搞几个小的,那些年龄老化的俱乐部当然要投一笔钱。 转自搜狐 笔者就此政策采访了几家俱乐部的官员和多名教练,出乎意料的是,这么一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问题,仍有很深的“学问”值得研究。 转自搜狐 一位在甲A征战多年的老帅说,“说得狠点,这是一个外行人制定的政策,也是一个‘学问’很深的问题。具体怎么办好象足协的要求并不明确,是有两名21岁以下球员上过场就行呢?还是必须要贯穿比赛始终?如果是后者,那俱乐部几乎无法操作了,得准备多少人?如果在场上小的受伤了,我根本无法调整场上球员位置了,那怎么比赛?我想应当是前者,就是说有两名21岁球员上过场就行,那学问就大了。我让他上场10分钟就换下来怎么样,符合规定吧?那有什么意义呢? 转自搜狐 在俱乐部经营方面颇有造诣的一位副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激动。“凭什么出台这样的政策?我这块(指引进年轻球员)经济投入完全是政策造成的,这是市场经济吗?又来机关思维那一套了。什么叫机关思维?就是想当然,一支球队好多球员30岁了,全国怎么办?再这样下去,国家队没有适龄球员了,不行必须加以制止。就这个逻辑。我球队老化我乐意,就是30名球员都50岁了足协也不应当管,成绩不好降级我认了。”他告诉记者,“在这个政策制定时期,我正去足协办事,他们还问过我,我表明了态度,有什么用?” 转自搜狐 一位现在还推崇霍顿的助理教练认为,连外国人(指霍顿)都说,这个政策是拔苗助长,队员踢球需要竞争,需要有良好、公平的环境,这样就是不公平。当然上不上场,也有俱乐部人员配置、队员受伤等多种因素,球员上场要足协说了算,不合理嘛。我记得先前还有不得引进外籍守门员的规定,有效果吗?你看看上榜球员名单,至少有十名守门员失业;后来听说还有外籍主教练不得带副手,不知怎么又不提了。足协管得太具体,效果并不好。这些政策都不是市场化的东西,要有职业联盟,恐怕都通不过。郝海东岁数大了,可照样踢球。如果再有个规定,球队的前锋必须是28岁以下的,他就得废了,可人家踢得正得意呢,不是又成为最佳射手了吗? 转自搜狐 足协的人士私下表示,“这些措施也是不得已而为。年龄老化的问题有,但并不是特别突出,各俱乐部在梯队建设方面的问题才是最突出的。当然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还没有俱乐部二、三梯队联赛的设想。”他承认足协在制定政策方面不够灵敏,而且改变也不够及时。他说,“事实上,现在这个规定可以进一步探讨。俱乐部大多比较注重一线队的成绩,也比较爱用老队员,原因一是有票房号召力;二是的确管用;三是也存在‘尾大不掉’的情况。从经营的角度说,卖老的上小的当然是对的。从管理的角度说,开支也少非常合算。 转自搜狐 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出如此多的说法,似乎足协管理的难度的确不小。不过,政策出台前加强与俱乐部的沟通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归避风险的重要手段,用机关思维管理中国足协,早已经证明是愚蠢的行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