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纳尔逊 曼德拉
锤炼体魄,锻造灵魂
——总导演张朝夕阐述纪录片《体育的力量》
2012年,伦敦奥运会通过各种传播方式扑面而至,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对于身在其中的体育传媒人,却早在2011年甚至更早就开始为伦敦奥运进行着准备。"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过后,中国体育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人该怎样理解体育的文化内涵,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应该给出一个答案。2011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开始策划制作纪录片《体育的力量》,希望用电视的方式阐释体育的力量。
早在古希腊时期,体育就被认为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第三要素(另外两个要素是知识和艺术),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人类修德之道,是身体对灵魂的雕刻,是人类尊严和荣光的追寻。”(《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塞莫斯 古里奥尼斯 ,希腊学者)。
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
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2009年10月16日,胡锦涛在接见体育界代表时再次谈到:希望体育战线的同志们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总书记这两段话讲在不同的时间,内容却几乎相同。体育拥有怎样的力量?这个问题在讲话中可以找到明确的回答──体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三点当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体育”与生俱来的力量。因此纪录片《体育的力量》拿起了“故事”和“人物”这两个电视创作的法宝,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有着独特体育故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存在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个大的范畴,存在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职业体育和奥林匹克体育四个领域之中。从民间马拉松爱好者到清华赛艇队,从篮球城市东莞到云南深山的彝族篮球村,从姚明、李娜等职业体育明星到在美职棒打球的普通中国球员王伟,还有那些即将踏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赛场的老将和新人,纪录片《体育的力量》用电视镜头跟踪并真实记录他们的人生故事,展示出“后北京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的深刻变化。
在一批批去了又来的清华赛艇队队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北京马拉松上奔跑的年轻白领、单身母亲和下岗职工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贫瘠的处立里村灯火通明的乡间篮球场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800万生活在广东东莞的市民、打工仔茶余饭后的篮球话题中,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李娜、姚明等职业体育巨星的成长与蜕变中,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美国职业棒球小联盟中唯一中国球员王伟孤独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两次退役两次复出,已经36岁依然为奥运梦想而追寻的赛艇运动员张秀云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经历奥运大悲大喜后走向成熟的刘翔、杜丽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在中国乒乓球队、中国体操队、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等众多即将走进伦敦奥运赛场的“中国之队”身上,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力量;
……
体育的力量决不仅仅是竞技、是比赛、是锦标,体育本应拥有着健壮体格、美化心灵、净化灵魂,进而改造整个世界的力量。体育是世界语言,为现代人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简易而健康的方式。而纪录片《体育的力量》把体育放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探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电视的方式阐释了体育的力量。
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参与体育,这是每个电视体育工作者的愿望,更是我永远努力的方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