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德国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体育馆的乒乓球台旁,四十岁的陈卫星一边扭动着身体,一边对记者说,“现在手上的感觉还在,主要就是练练体能了。”对于这位老兵来说,伦敦奥运会也许是谢幕的一个好机会。
陈卫星的籍贯是中国内蒙古,最终却成为欧洲最好的男子削球运动员。观众经常会看到他拖着一条伤腿在场上闪转腾挪,用一手独门功夫击退各路豪杰。1995年公派出国,2001年首度代表奥地利参加世乒赛,陈卫星几乎经历了中国海外球员由辉煌转为平淡的全过程。
“当年出国的中国人很多,相对高水平的选手也很多,整体水平比现在高,”陈卫星表示当初之所以选择出国打球,主要是因为国内机会比较少,收入也低,“那时候没有超级联赛,出来打球就是为了能够多挣点钱。”陈卫星认为2008年国际乒联有关对于海外球员限制令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根据规定,21周岁以上更改国籍的运动员打不了世界锦标赛和欧洲锦标赛这样的比赛,于是各国对于引进外援的重视程度相对也就差了一些。此外现阶段国内联赛也办得很好,高水平中国选手一般都在国内打联赛,超一流选手大多不愿意出国打球。出来的都是一些省队的,属于二流水平,这个变化比较大一些。”
陈卫星所说的提案,是指在2008年国际乒联通过的海外兵团限制令提案。该提案规定21周岁以上更改国籍的运动员将不能参加世锦赛和世界杯赛;15至18岁更改国籍的运动员需在新协会注册满3年、18至21周岁需注册满5年,方可获得参加世界杯和世锦赛。
“总体来讲,像在奥地利和德国,他们希望有高水平带动他们打,”陈卫星表示自己之前奥地利有丁毅和钱千里这样的优秀选手,对于提高其国家的知名度和年轻选手的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引进中国球员,他们持一个积极的态度。”
毫无疑问,当初能够从人才济济的中国乒乓球队走出来,陈卫星的实力毋庸置疑。但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实力并不能代表一切,“适应国外的氛围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刚出来的时候自己的思路和当地人不一样,另外语言能力和融合能力也要有所提高,这都需要一个过程。”陈卫星认为个人适应国外生活的时间由于能力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我觉得要两三年左右吧。”
经过了两三年的适应期,陈卫星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2001年他晋级国际乒联巡回赛英国站男单八强、2002年又跻身国际乒联巡回赛埃及站男单八强并获得了当年德国站男双亚军,此后他在分站赛和欧洲很多洲际比赛中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这也让他在异国他乡近一步站稳了脚跟。 “如果水平高的话,谁也挡不住你。如果水平差不多的话,那人家肯定不会用你,而是要用本国人的,我想这也很正常,”陈卫星表示在国家队层面和其他奥地利籍选手的竞争关键还是看水平和能力,“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出成绩,不会说派上一个不能出成绩的人比赛。”
除了在欧洲的训练比赛之外,陈卫星也一直在用心维系着海外球员的关系,“每次比赛完之后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那感觉就好像见亲人,好久没见特别亲。”在去年的鹿特丹单项世乒赛之后,记者就曾经在一家中餐馆偶遇陈卫星,当时他就和几位现效力于海外的原中国球员把酒言欢,话语中能够感受到彼此相知相惜的情谊。
相比起十七年前,今天的陈卫星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打球了,“现在国内联赛收入比这边都高,球市也比欧洲要好。不过打到像我这样,目标也不光是为了多挣钱。从我心里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也比较享受打乒乓球的感觉。”陈卫星坦言现在自己生活上并没有太大压力,“我就是喜欢打球,家里太太、孩子也比较支持。此外这个项目又能锻炼身体,感觉挺好。这个是变化,刚开始是为了养家糊口挣钱,打到现在就比较稳定了,主要是娱乐,也是在享受这种感觉!”
终有一天,陈卫星也会像他的很多前辈一样告别这个舞台,就如同麦克阿瑟将军所言: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但很多年后,我相信我还会想起质朴的他,一如美丽的花一般在心头绽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