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伦敦,从鸟巢到伦敦碗,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让每一任东道主都为能承办好赛事而从八年前便开始大动干戈。如今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开幕式也将如出嫁般被揭开面纱露出真容。
数据不会说谎,而奥运会留给人们关于数字最深刻的记忆也从不止于金牌。来看看两届奥运会的数据比较吧,也许你会从中了解不一样的奥运会。
北京开闭幕式花销是伦敦三倍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为因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赢得奥斯卡奖的丹尼-博伊尔,近日据他透露,本次伦敦奥运开幕式共耗资27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7亿元。
对比四年前的北京,有传言称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耗资为150亿,不过有媒体曾报道过在北京奥运会过去一年之后,审计署发布公告显示,北京奥运开闭幕式耗资8.31亿元,其中包含残奥会的开闭幕式。虽然从传言的150亿到最后缩小到8.31亿,那也比伦敦高出3倍多。
伦敦票房超北京三倍
同样作为奥运会一项重要收入,伦敦奥运会门票价格在20.12英镑至2012英镑之间,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200元至20000元不等。一些热门比赛的门票价格远远超过了2008年的北京。比如男子100米飞人大战的门票创造了伦敦奥运会赛事的最高票价,最贵的票价为750英镑。而奥运会最高票价则为开幕式的每张2012英镑,其次为闭幕式的1500英镑。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约220万人登记了希望购买伦敦奥运门票的个人信息。伦敦奥组委预计,伦敦奥运的门票收入有可能达到创纪录的3.76亿英镑。
北京奥运会可销售门票共计680.43万张,实际售出646.41万张,销售率达95%,据悉,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收入为12.8亿元。如果伦敦门票实际销售情况如奥组委预计的话,那么他们在门票这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上将是北京奥运会的3倍。
媒体报道人数:伦敦将超北京
除了花销与收入,人员的动用情况也是奥运会上的关键环节。首先就报道规模来说,本届伦敦奥运会的媒体队伍非常庞大。据主新闻中心媒体组工作人员约翰-杰克介绍,目前已有来自180多个国家的5800名注册记者、15000名电视转播人员,以及5000至6000名非注册记者来到伦敦为即将开始的赛事宣传做准备。其数量是运动员人数的两倍。
而四年前采访北京奥运的记者人数为24000人,创造了历届奥运之最。从目前的趋势看,伦敦奥运会的媒体阵容将超越北京,成为历史上参与媒体人数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开幕式观众人数:伦敦与北京均为40亿
从开幕式收视人数上看,伦敦奥运会预计在40亿观众,将与北京奥运会持平。从现场观众人数来看,伦敦奥运会组委会目前预计在8万人左右,可能会少于北京奥运会的9.1万人。
开幕式参演人数:北京比伦敦多八千
在开幕式的参演人数方面,伦敦奥运会的1.2万人比北京奥运会的2万人少了八千。而在奥运会的前期筹划过程中,有46000名工人参加了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和奥运村的建设。另外,安保一直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颇受诟病的地方。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后,安保人数将由10000人增加到23700人,这意味着需要追加2.71亿英镑用于部署更多的保安人员。由此可见,本届奥运会对英国的保安系统来说是个极为重大的挑战:从7月13日奥运村正式开门启用,一直到9月12日残奥会闭幕,总共64天,各个场馆及奥运村的安全都要得到保证。
外界评价:北京完胜伦敦
一千个人的心里住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看过伦敦开幕式彩排的网友建议对开幕式有所期待的人们应该降低点儿期望值,“真心没咱北京的大气。”还有网友表示,有一些神秘的元素并没在彩排中出线,“完全跟北京的不同,没有气势恢弘,但能体会到英国人的幽默。很平和,很生活。”
不过与此同时,有英国媒体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过分炫耀英国乡村文化而不满。《卫报》评论称,过度夸耀英国乡村文化不能显示出奥运会的气魄,看起来更像是英国人的自娱自乐。“每个观众都想通过开幕式看到一个全方位的关于奥运历史的展览,然而,这里的重磅节目将是关于我们的莎士比亚。英国今夏是为全世界主办奥运,难道只为自己?导演这么小资的英国情调,真的适合为这种全球盛事开幕吗?”
而对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媒体无一不是好评。《时代》周刊评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说,15000名中国演员用完美的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一样,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只能用‘最高级’来形容”。
路透社评论称,“北京奥运确实震撼人心,向人们承诺要承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而他们的承诺也都兑现了。”《华盛顿邮报》指出,北京观众的热情和友好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纽约时报》则说,中国的奥运志愿者向世人传达出了年轻、爱国、有激情并充满自豪感的当代中国的形象。
此外,伦敦奥运会的口号为“激励一代人”,然而英国媒体认为其略逊于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纵观目前各媒体铺天盖地的评论,对伦敦奥运会的评价似乎从各个方面都不如北京。不过在倾全国之力办奥运会的北京之后接手,对于伦敦来讲本身已是极大的挑战。况且,伦敦早已是奥运东道主的常客。
第三次承办奥运会并且正面对着经济萎缩的伦敦,究竟会在未来的十六天给全世界带来什么?拭目以待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