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宋澎
要是在吃不饱饭的年代,也许缺滋少味英国的食物也会让追求口味的中国人大快朵颐。但如今,那些在国内吃惯了高标准中式“运动灶”的运动员们,参加奥运会等国际大赛时,吃饭的确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不单单是一个可口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保证安全。
23日,与我们同机飞来伦敦的有中国跳水队、羽毛球队、田径队、花样游泳队等,这架飞机上的选手估计至少能在本届奥运会拿到10枚金牌。但是这些明星大腕一路上的饮食“习惯”,却让我们感到意外。每次飞机送餐,很多运动员不是不要,就是有选择地吃一些青菜沙拉、面包黄油等,肉食基本不碰。很多人都在吃自己带的泡面。曾有人问一位羽毛球运动员是不是减肥,她笑着说“我还用减吗”。
近些年,由于食品添加剂滥用等问题,引起了多起运动员尿检出问题的事件,给各国各地选手和队伍带来很多烦恼。针对这些情况,中国的很多运动队明确规定,大赛前和比赛期间,运动员不能随便吃外面的食品。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反复强调,一定不能在兴奋剂上出问题,主动的不行,被动的也要预防。所以,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们,吃东西的“自由”在比赛期间被大大限制了。
奥运村的食品安全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品种和口味却要很强的适应力。今天的升旗仪式上,记者问一位代表团官员“村内的条件怎样?”他告诉我,“基本条件还行。但吃的、住的实在是太凑活了。”还有一位代表团的人告诉我,前几天中国大批选手到达利兹训练营后,当地官方曾举行了一个欢迎酒会,“一杯酒端着站了好几个小时。结果就上了牛排、和一种鱼两个菜。但是对于人家来讲已经是老隆重的事了。”
本届奥运会上,需要面对吃的难题的,不只是住在奥运村里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选手们,还有那些住在村外的中国奥运保障团的工作人员们。今天,在奥林匹克公园碰到一位熟人,说是专门从老远跑来给保障团的人送吃的东西的——“酸辣粉,这帮人快想疯了”。
这两天我们不断听到,这次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服务的很多人都是带着炊具和食品来的。一方面是他们的食物补贴是按国家财政部的规定领取的,这个标准让他们自己每天要想办法解决一顿饭。另一方面,英国的饭的确不太有滋味。难怪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餐久负盛名,却很少有人知道英国的啥东西好吃。
也不是所有选手来英国后,都是“风餐露宿”,进驻利兹训练营的运动员相对要好得多。那里不仅有国内来的厨师,就是当地的厨师,也到北京受过训练。所以,每天还能吃到类似“醋溜白菜”等一些典型的中国菜。(本报英国伦敦7月25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