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澎
也许很多人都记得,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给了伦敦10来分钟时间展示自己。但是一辆双层公共汽车开上来后,一群人跳上跳下地忙活了一下就走了。这个场景让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接触惯“大场景”的中国人有些不明白:英国人就这?
文化的差异会造成对事物评判上的不同。也许有人认为某事好,但是相反的事情,却有可能在别处赢得掌声。
从西斯罗机场走下飞机我们就感到,伦敦奥运会将注定会是一届和北京奥运会截然不同的盛会。这不只是地点时间的变化,差别主要是由文化和认识造成的。
举几个例子,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大批年轻漂亮的志愿者站在机场笑容可掬地引导着客人,但是在西斯罗,我们最先见到的是几个年长的妇女。诺大个大厅几个大妈虽然亲切和蔼,但总觉缺少气氛。取完行李走出来,门口既没有手持鲜花边跳边喊着热烈口号的少女们,也没有当地人的好奇目光。有的却是熟悉的乡音:“老白”、“李老师”、“运动员们什么时候出来”……一字排开的几十名中国记者,把接客人的区域全占领了,架好机器,精神饱满地和我们这些晚到的同行开着玩笑。我们不知道别国运动员到达时,是否也有这么高的“待遇”,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中国民众对于奥运会的热情,远比英国人高。
英国人给我们以沉稳甚至有些忧郁的印象。这或许和一个岛国的地理位置和长年的气候特征有关。也许是工业文明最早的国家、世界曾经的第一强国,英国多少给人一种曾经沧海的贵族感觉。但是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优越感终究会随着现实处境不断变化归于真实。昨天坐车路过泰晤士河盘,一个场景触动了我——那个远处看和所有游乐场中的摩天轮没有不同(仅仅是更高一些)的“伦敦眼”能让英国人如此津津乐道,我们不得不说,浓重的怀旧意识让英国人在如此激烈的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后。
不像中国这样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四年前办奥运会那样,竭尽全力回报信任。伦敦则远没有北京那份高涨的热情。虽然伦敦也为奥运会修建了一个奥林匹克公园,但是和北京那个同名的园区相比,这个公园远没有东面8800公里的那个气派。
出来之前总听人念叨“伦敦碗”(伦敦奥林匹克公园的主体育场),看了以后方觉“见面不如想念”。这个被人称为伦敦奥林匹克公园“跳动的心脏”的建筑,和鸟巢相比肯定不敢使用“宏伟”来形容。它能容纳8万观众的建筑,有5.5万个座位是临时的——为了减少赛后的维护费用。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之后,伦敦碗将拆除上层的建筑和5.5个座位。不仅如此,记者今天在奥林匹克公园看到,曲棍球场、小轮车赛场等若干个比赛场馆都是用脚手架搭起的看台,很显然,赛后他们将被拆除。
本人采访过的届奥运会中,最节约的就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主办者没有新建一座体育场馆,全部使用原有的,其次就是本届奥运会了。更加节俭,是伦敦奥运会不同于北京奥运会的另一之处。
(本报英国伦敦7月25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