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战神保卫火星,弓箭出鞘,♂——象征男性。而维纳斯守护金星,♀——一把梳妆镜,从此代表女性。
今天,就拿性别说事儿。
古代奥运,是男人的角斗场。女人,看一眼,都是杀头的罪。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女子项目,难觅芳踪。
奥林匹克之父、绅士派头十足的顾拜旦是反对女性参赛的代表人物。他说:女人天生柔弱,不适合展现竞技之美。并且,将女性推上激烈的奥运赛场,太不人道。
第二届巴黎奥运会,全世界11位姑娘勇敢出战。她们,惹恼了国际奥委会。女选手的成绩,都未被记入奥运会纪录。
科技、文学、教育、卫生,分门别类,世界在进步,女性在参与,平等的意识已抬头。
她们不需要被记录,她们只要求被记住——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经过国际奥委会批准,女子项目终于正式设立。
……
认同的下一步,是丰富,是发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张山在飞碟男女可混合参赛的项目中力克“群雄”,一花独放摘走双向飞碟金牌,留下一段佳话。2000年悉尼奥运会,土著女选手弗里曼点燃奥运火炬,水火交融震撼一幕中,她那奥运女神般的形象,定格成永恒的经典。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其中26个参赛国家只有男选手参赛。仍有缺憾,但历史已无从否认,女性在闪光,女性不再是奥运会的配饰。她们,也可以是风头十足的主角。
……
盛夏,一季奥运繁华。精彩,源自2012版的奥运“性别演义”。
伦敦奥运会,约10500名运动员中,女运动员超过40%,这个百分比创下历史新高。以惹人注目的美国代表团为例,269位女选手与261位男选手携手而来。历史上第一次,美国奥运代表团女性的参赛人数压倒男性。作为毫无争议的体育强国,美国队的现状是带有预见意义的风向标。
奥运会还将树起一个新的里程碑:历史上第一次,所有参赛队伍统统包含女运动员。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文莱,迈出非凡的一步。此前,他们是3个唯一未派女选手参赛的代表团。挺立伦敦奥运赛场的她们,将初次展现3国女性同胞的风采。全球花木兰,终于迎来大团圆。
伦敦奥运,女旗手也占据半壁江山。向来,有资格举起一国国旗的,非“金”即贵。金牌傍身,名声缠绕,她们,代表了这个国家最强健的体育精神,最强硬的体育水准。
女子拳击也登上大雅之堂,至此,伦敦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都设有男女项目。
平分秋色,即是大圆满。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女性更多地站在五环中央,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奥林匹克的进步。”奥林匹克,是比拼更高更快更强的舞台,也是一块社会文明的基石。
就在此刻,且于此地,伦敦奥运,烽火燃起前,分出另类意义的高下:娘子军,战胜偏见,已经赢得了胜利!
张山—— “老枪”续写新传奇
她是一个传奇——奥运历史上唯一一个战胜男选手夺冠的女性。
在伦敦奥运会赛场,她的身份是中国射击队飞碟项目“替补”兼教练。
她,就是张山。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双向飞碟决赛中,张山百发百中,以资格赛和决赛都获得满环的破世界纪录成绩击败了众多男选手,获得一枚奥运金牌。那届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取消了该项比赛。虽然5年后该项赛事又被恢复,但分设男女项目。于是,张山成为奥运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巾帼英雄。
44岁的“老枪”张山至今还没有退役。这个年龄,放在女选手里,已算绝对高龄。
今年3月,张山不敌魏宁,屈居“替补”,无法以主力身份参加伦敦奥运会,而这已经是张山第三次冲击奥运资格未果了。20年的时间,对于张山而言,一切只是再一次回到了原点。她说:“奥运会已不是我的终极目标,也不会是我最后一场比赛。我为此付出过足矣,我无怨无悔。”
她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若干年后,人们看见靶场上还有一位老太太在打枪,那就是张山!一定是张山!”
邓亚萍—— 史上“第一”女选手
世界体坛上,还没有一位女运动员像邓亚萍这样功勋赫赫——在19年的运动生涯中,邓亚萍夺取了150枚金牌,成为史上获得奖牌最多的女运动员。
仿佛为乒乓而生,尽管个子矮小,但不服输的个性和凌厉的球风使邓亚萍只要一站在乒乓球台前,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19岁的邓亚萍与乔红搭档,一举夺得女子双打金牌。两天之后,邓亚萍夺得了女子单打金牌。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亲手给邓亚萍颁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邓亚萍成功卫冕。她也成为至今为止唯一一名在乒乓球单打和双打两项都卫冕的女运动员。
华丽转身,留下的依然是与奥运的不解之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运村的副村长。
如今,风风火火的邓亚萍已是“人民搜索”的总经理,相信她会在运动员退役后如何创造自身价值方面作出很好的表率。
阿卜杜勒拉希姆和阿塔尔—— 沙特女性“先行者”
她们,是最后两位报名参赛的伦敦奥运女选手。她们,是本国角逐奥林匹克盛会的“先行者”。阿卜杜勒拉希姆和阿塔尔,将代表沙特阿拉伯的女性第一次站在五环赛场上。
原本,沙特阿拉伯并不打算派女选手参加。但在卡塔尔和文莱先后表示将第一次遣出女性征战奥运赛场后,各方舆论纷纷向沙特施加压力。国际奥委会甚至承诺,只要沙特方面愿意放行,奥运大家庭将为沙特的女运动员参赛资格提供特殊优待。
终于,伦敦奥运实现了“性别圆满”。每一支参赛代表队中都包含女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我们一直致力创造性别上的平等。沙特阿拉伯为我们带来的好消息可以被看作是一项鼓舞人心的进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还特别为此发表声明。
阿卜杜勒拉希姆和阿塔尔将分别参加柔道和田径800米比赛。沙特奥委会主席费萨尔接受《阿拉伯半岛报》采访时表示,女运动员穿着必须“符合教法”,并由一名男性监护人陪同,比赛期间不得与其他男子站在一起。
尽管条件苛刻,但沙特阿拉伯奥委会迈出的这一小步,却将是奥运史上的一大步。
卢璐—— 本报“第一”女记者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民晚报当时复刊仅两年多,时任体育组女记者的卢璐动了许多脑筋,最后才拿到一个采访名额。当时,除了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能拿到正式奥运采访证的,仅3家。
“大概有80多名中国记者去洛杉矶采访,女记者只有3人。当时不但是中国,全世界去采访奥运会的女记者也很少。”今年78岁的卢璐说。
卢璐认为,女记者在采访中有不小的优势。“女性的感情比较细腻,对心情活动的把握比较到位。”卢璐与跳高名将朱建华很熟。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朱建华对卢璐说,“卢老师,你随便写,我都认。”卢璐忙摆手,这哪儿行,总要你来说的。朱建华诚恳地回答:“卢老师,我们以前一直交流想法,你每次都能说到我心坎里。所以,你写的就是我想的……”
卢璐回来后,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做了近30次有关奥运与美国社会的报告,场场爆满,好评如潮。“最多一次是在黄浦区体育馆,坐了3000人。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2000年悉尼奥运会,新民晚报时隔16年之后,再次派出女记者采访奥运会。之后的3届夏季奥运会与2010年冬季奥运会,新民晚报的报道团中始终都有女将的身影。不光是新民晚报,其他媒体的女记者比例也越来越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