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日报-搜狐奥运联合报道团 代刚
伦敦碗里盛的满满的“农家乐”乐了大家。乡村风情,是导演所推崇的。风情在汉语中是个比较暧昧的词眼,大导演的眼里的风情带有泥土气息的本色与朴素。
坦白地讲,本人眼里看到的英国和印象中的英国有很大差别。
上中学时,教科书把英国定义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字承载了同胞们的期待,期待其尽快没落。多年后的今天,老牌遭遇了些许危机,但还没有如我们所愿没落。
走进危机中的英伦,走进危机下英国人待客的伦敦碗,走进奥斯卡大导演缔造的“神秘的岛屿”,才知道眼见为实。必须声明的是,本人多年不读书,也不知道现在的课本是不是还如此表述。
我知道,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很难,头脑中一直延续着在老师的影响下的那个印象。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颠覆了这个印象,让本人重新审视这个老牌+资本主义的国度。相信,全球亿万观众无论意识形态差异如何一定都会给开幕式演出打一个高分。
高分,并不意味着高投入。
媒体报道,开幕式总花销是2700万多英镑(英国人应该不会虚报)。英镑与人民汇兑,差不多以一当十。即使英镑很贵,开幕式的花销折合人民币也就2.69亿元,是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三分之一。
相信,赠送给北京“无与伦比”高度评价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评价一定很高。这绝不仅仅因为节俭前提下呈现出的无比精彩,更因为奥运会没有太多影响市民的生活。
奥运让生活更美好,但奥运没有影响伦敦市民的生活。在伦敦即使繁华地段,奥运的标志奥运的符号也并不是随处可见,交通限行或管制更是少之又少,稀稀拉拉的安保人员脸上的表情轻松。一切,如同往常。
稀少,就意味着成本的减少。花纳税人钱的决策者在诸多环节需要精打细算,比如媒体班车经常晚点,晚点并不是因为堵车,而是因为车辆配备不足。北京奥运会上敞开了喝的免费的矿泉水、可乐没有了,无冕之王们喝瓶水最少1.2英镑,就连上个卫生间都得找上半天。虽然记者会有些许的抱怨,但纳税人的抱怨少了。
纳税人,基本等同于我们的全民。
相比全民参与的北京奥运,伦敦市民对奥运盛会的态度可谓是平静。
平静,并不以意味他们拒绝享受奥运。身穿带有奥运标志的服装是一种支持,当志愿者也是一种支持,但一如既往地骑车跑步同样也是一种支持,一种享受。
个人理解,奥运会开幕式除展现了鸡鸭鱼的乡村风情,更展现英伦百年。
100年前,争取妇女政治权利的潘克赫斯特夫人为争取妇女选举权在伦敦发起示威运动;100年后,这位“妇女社会政治协会”发起者的故事出现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伦敦以这种方式向这位女战士致敬。
向历史致敬,作为奥运史上唯一举办过三届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用“世界工厂”、工业革命、女权运动、罢工抗议等诸多史诗性结点中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大本钟——伦敦的地标建筑。伦敦时间27日早晨8时12分,建造于1858年的地标——大本钟40年来第一次敲响,整个伦敦被钟声包围。13个小时之后,钟声从泰晤士河畔传到“伦敦碗”开幕式现场,现场欧洲最大的大钟敲响。在钟声中,开幕式精彩的大幕徐徐开启。
在这个27顿重的大钟上刻着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暴风雨》中的台词:“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和乐曲,使人心神愉悦,不会伤人。”
岛上的声音中来自与青春牧场中放养的70只绵羊、12匹马、10只鸡、3只牛和2只山羊的自然之声,还有风靡全球的“甲壳虫乐队”流行之声。为了向甲壳虫乐队致敬,百名舞蹈演员穿着有甲壳虫元素的服饰。
简单又不简单!在英国人名为“岛屿”的田园中上演了一部英伦乡村风情短剧,上演一部人类进步的纪录片,上演了一部融英伦历史文化等为一体的宣传片。
一个月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出品的时长5分钟的宣传片被审计署点名。该1850万人民币的花销相当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15分钟的开销,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受众达10亿人。铁道部的宣传片受众几何,不为所知。
激励一代人。这是伦敦奥运会的口号,从字面理解这句话,受众10亿人并非其终极目标。
1908年,伦敦人接手罗马人“撂挑子”的第四届奥运会。40年后,伦敦在全球经历了二战的创伤之后再次举办一度中断12年的奥运会。从某种角度看,伦敦人的热情不仅挽救了奥运会,而且赋予了奥运会新的精神与内涵。
在媒体班车上,几个老外仍在议论着北京奥运会的种种。可以肯定的是,便利是建立在公众不便的基础上的,
如今,全球优秀的青年在伦敦再次集结,各国体育健儿再次相聚在五环旗下,彼此分享,彼此学习。我们同样需要向老牌资本主义国际学习资本之道。
道,可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