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幕了!比赛了!可生活在英国的人们,对待开幕式,对待奥运会,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态度。
30岁的库珀是一家公司白领,他的想法代表着一部分伦敦人:“奥运开幕式似乎和我无关,与其高价看开幕式,不如选择出去旅行度假,这样也可以躲避奥运期间的交通管制。虽然我不会参与到奥运之中,但既然它在伦敦举办,我还是希望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如果10分是满分,他坦言自己的期望值只有6分。
我还打电话联系了在苏格兰最大城市格拉斯哥留学的一个中国朋友,她在那边生活了四年,是北京奥运结束之后来到苏格兰的,她的体会更为明显,“和伦敦奥运前的繁华比起来,格拉斯哥显得很冷清,仅在市中心广场做了一块奥运五环的标志,就再也见不到奥运踪影。”她和身边的朋友对奥运会都不怎么关注,但对安保问题很担心。对奥运会,她表示绝不去现场看比赛,“交通太拥挤,安保又不过关,我们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英国广播电台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59%的英国人认为“奥运会与我无关”,他们在奥运期间都有着自己的安排。英国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奥运期间将会有400万英国人选择出国旅行,伦敦地区有大约近80万人离开。
当然,也有部分英国人是有热情和激情的。我昨天经过伦敦西敏寺街区,恰巧遇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此进行当天最后一棒圣火传递,不少市民都在围观,大家抱孩子的抱孩子,唠家常的唠家常,拍照片的拍照片。不过没人贩售国旗,也没人手拿国旗,甚至有人随意在马路中间穿梭,志愿者和警察也不会加以阻拦。有的警察,捧着笑脸给市民义务当摄影师,一脸开心,也不厌烦。37岁的巴哈里先生是居住在伦敦的印度人,他和儿子毕文手持自制火炬,满心欢喜地等待着火炬。等了不多久,火炬来了,我也和其他一些市民一样跟在后面奔跑追逐,直到大本钟斜下方,火炬就在这里完成最后的市内传递。
一边是部分市民的冷淡,一边是部分市民的热情,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伦敦,英国人骨子里有一种骄傲,虽然整天叽叽喳喳的,但奥运来了,他们还是很绅士、很热情的,慢热型的他们,慢慢也还是投入其中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