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惊魂--关于开幕式的另一种感受
(全国日报-搜狐奥运联合报道团 宋澎)
谁都知道万事开头难,故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之说。正因如此,近几十年的奥运对于开幕式都显
得异常重视,倾注了大量人力、财力、精力。伦敦也不例外。北京时间28日早晨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开幕,
长达3个半小时,风情独特,热闹非凡,一看就是费劲脑筋。
尽管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在彩排之时被一些媒体做过披露,但是应该讲,整个过程还是有很多出人意料的
“亮点”,比如用电视短片代替现场表演,既丰富了表现手法,又填补了各章节之间布置道具的时间。比
如007陪同女王、传统电影片段、魔幻童话、喜剧演员长时间的表演……场景布置也是颇有新意,并没有留
恋“田园牧歌”的纯自然原始状态,工业革命、现代城市的元素等在声光电及现代科技手段的武装下,显
得变幻无穷。特别是现场的音乐,节奏震撼,流畅……开幕式中,英国人向全世界展示了几乎所有令他们
骄傲的元素。
电视转播反响很好。组织者为此大松一口气。
但是,作为现场的观众兼采访赛事的记者,我们的感受却有很多和电视机前的人有所不同。第一,全部场
景整体有些嘈杂凌乱(电视摄入的多是最经典的局部画面);二是,为营造灯光效果,开幕式的主色调略
显灰暗;第三,自娱自乐,脱离奥林匹克主题……除了对现场的感觉没有看电视的人好外,开幕式给我们
心理留有“遗憾”的最要原因是,我们一些记者采访开幕式经历——可以用“一夜惊魂”来形容。
为占居较好的座位(记者的开幕式门票上没有座号),下午五点多我们就从新闻中心搭乘交通专线班车赶
往主体育场——伦敦碗。六点刚过,周围所有带工作桌的位置全部被人占满。伦敦奥运开幕式和北京的不
同,它在正式开幕前,除了引导人员教现场观众在开幕式进行互动外,基本没有安排垫场演出。
经过漫长的3个小时的等待,开幕式终于来了。又经过3个半小时的漫长表演(“漫长”是我本人当时的感
受),开幕式终于完了。
为尽早赶上回主新闻中心的班车,我们跑步穿过迷宫般的进出场通道。赶上几乎是最早的一趟返回班车。
车子开动后,我们的一口气还没舒出,就听一声巨响——司机因为对奥林匹克公园的路不熟悉,没开出多
远,就上了逆行线,又因为眼神不好没有看到立交桥下限高栏杆,一辆"伦敦的象征”红色双层大巴的上
层玻璃,撞上了栏杆。经过20多分钟的等待,调换来的车终于到了。但是到了新闻中心附近的媒体交通广
场,我们有些傻眼——在开往市区交通中心的车站前,排着上千人的队伍,绵延一二百米。等了约40分钟
,我们再次上了车。又有谁知道,这是又一个临时从别的线路调来的司机,对于我们要去的路似乎一无所
知,白天要走30到40分钟的路,这位老兄竟然走了1小时20分钟。路上,一位站着的日本记者,竟然晕倒
在了车上。到我们终于到站时,全车的人给予司机“热烈”掌声。当地时间凌晨3:50我们终于回到了驻地
。
晚饭?省了吧。
这是一个小插曲。
公开报道的数字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总预算为2700万英镑。我们无从所知这个数字是否是最后的,要
是最终没有追加,应该说与伦敦奥运会100亿英镑的开销来讲,这是一个节俭的开幕式。
节俭不能代表就完美,贴切也很重要。
奥运会开幕式除了规模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外,东道主的自娱自乐情节也越来越重。这是奥运会,不
是历史展览,也不是文艺演出。整个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奥林匹克的内容越来越淡。如果电视不打标识
,没有解说,大部时间里,观众几乎看不出这是奥运会开幕式。宣传自己,自娱自乐,已经让奥运会开幕
式有些和奥运会主题脱节的感觉。伦敦奥运会给我的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