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女子十米气步枪的首金争夺赛中,中国选手易思玲以总成绩502.9环领先波兰老将博加卡0.7环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另一位小将喻丹以501.5环的成绩摘得铜牌。赛后,易思玲和喻丹以及张秋萍教练接受了中央台记者张斌的采访。
五点起床 整日没吃多少东西
为了参加今天的比赛,易思玲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了,而有点紧张的喻丹4点50就爬了起来。平时私交不错的姐妹俩自22日到达伦敦起,便在奥运村中同住一个宿舍。“她的一切东西我都知道。”喻丹笑称。
为了比赛累了一天,接受采访时,她们表示从早上起就没吃过什么好吃的东西,饿得什么都可以吃得下。
张斌:比如说你最爱吃方便面,现在呢?
易思玲:这个时候不想吃了。
张斌:这时候想吃爸爸做的饭吗?
易思玲:想吃。
张斌:喻丹呢?其实今天这个时间点,你比那个于丹还有名。
喻丹:我想吃我爸做的四川牛肉面。
既和蔼又严厉的张指导
张秋萍张指导,是这两位运动员的贴身指导,照顾她们的一切。易思玲和喻丹比赛时,张秋萍指导特意不让记者把摄像机摆在她们身后,甚至特别交代别让他们看到有中国记者。这是细心的张秋萍的一份关心,为的是不想给他们任何压力。
同为步枪高手的张秋萍不但是易思玲的教练,还是总教练王义夫的夫人。易思玲是在2008年进入国家队后遇到的张秋萍。在易思玲眼里,张秋萍很和蔼,但是很严厉,虽然不凶,但易思玲还是有点害怕她。
“很稳,可能我坐的位置跟她射击的位置有点距离,不像她那么细腻,但是从我的位置看,她特别稳。”张秋萍对爱徒的稳定性称赞有加。
“折磨”后来之不易的金牌
守在演播厅的央视记者在比赛前还在担心,怕如果他们得不到金牌,比如一银一铜,该如何采访他们,但当他们怀揣着沉甸甸的金牌来到现场时,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
“让我来掂量一下。这是你的宝贝,这是全国人民的宝贝,有4两重。这也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二重的金牌,在夏季奥运会历史上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金一铜。”张斌认真得观察着这来之不易的第一金。"我感觉它很重很重。"显然,在易思玲的话里,我们可以听出一语双关的意味。
这颇有质量的第一金,来得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过程很折磨。对于这个“折磨”的过程,易思玲表示无法形容。“我就感觉就像演还珠格格里面容嬷嬷折磨小燕子那样硬要拿手扎,扎,扎,很难受的感觉。”
在今年6月烟台外训的时候,易思玲就被各种幻想折磨着,但是这种“折磨”不是悲观的,全是对领奖台的渴望。在教练的指导下,易思玲顶着这一个个"白日梦"一步一步地走。“管他呢,按她的指导,我就去做、去实现。”易思玲说。
抱着教练大哭源于压力的释放
今年仅23岁的易思玲,正是该上大学的年龄,但在易思玲的射击生涯中,经历着很多很多同龄大学生无法体会的压力。
“这个项目我看到了很多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像杜丽一样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也可以打成这样。你也是第一次就拿到金牌,喻丹是第一次拿到铜牌,对于这样的女子射击内心的强大,真的是巨大的。所以感觉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你是中国射击史上第二个大的金牌。这种注意力作用到底有多大?”张斌问。“这个过程自己享受过了,也成长过了,这就是我的收获。”易思玲回答说。
由于顶着巨大的首金压力,易思玲夺冠后迅速走向教练大哭起来。这些泪水来自于巨大压力的释放,也是来自于巨大的自豪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