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资深伪影迷,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总归是要写点什么的。
尤其,这还是一部筹备了多年的大片。
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但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你一定是看过的,正是此人执导。
基于以上原因,昨天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这部《伦敦,伦敦》。
这部影片,在江湖上流传的另一个名字是:开幕式。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路。博伊尔的路,并不那么热衷于选择大牌明星。即便是拿到奥斯卡的《百万富翁》,主演在之前也都是籍籍无名。而昨天,博伊尔延续了自己的理念,得亏英国那么多八卦小报这次没有剧透,不然很多人又得大喊无聊。
我的同事老马就是大喊无聊人士中的一员,虽然他还认认真真地看全了三小时。
老马同学喊无聊的主要原因是他不喜欢文艺片,尤其这种小清新中的战斗机似的文艺片。
我想告诉老马的是,文艺片节奏虽慢,但往往胜在细节。
比如昨天雷德格雷夫手捧火炬入场时周边有五百名身穿工装的龙套,他们没有台词,需要做的表演也只是鼓鼓掌,很容易就被人忽略了。但如果你知道这五百人其实是奥运主体工程的建设者,你会不会感觉到一些尊重、分享和温馨呢?
再比如,负责点火的七个年轻人在与名宿们进行火种传承时,都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传递火种,其实也是在传递爱。
老马只是个普通青年,他不爱看文艺片。其实如今的社会,影评家更不靠谱———他们不是看不懂电影,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据说昨天就有个影评家严重表态:开幕式缺少全球性的符号,对流行文化不了解的人很难看懂,无法引发共鸣。
这这这,你让007、憨豆、甲壳虫和贝克汉姆情何以堪?你简直让欢欢喜喜合唱片尾曲那几万人情不知所起。
□赵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