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玩high了。
总导演丹尼·博伊尔居然让“憨豆”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放了一个“屁”。
白岩松说:请相信你的直觉,这的确是“憨豆”放了一个屁。在英国人眼里,“憨豆”先生就是另一个007,这里是说“憨豆”的智商,扮演者罗温·艾金森本人可是牛津大学毕业的。
这个屁是“憨豆”先生在众目睽睽下放的,很响的。
当然,这只是演出设计的一个桥段,一个发生在宏大舞台上的、最可爱的一个“屁”。
你会在意这个“屁”的“味道”吗?你会在意整个开幕式的“味道”吗?
你有吐槽的自由。
为了保持秩序,本剧场今天实行排队吐槽。
莎翁寓言
释放快乐
出场人物
罗密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蒙太古之子
迈丘西奥、班伏里奥:罗密欧的朋友
朱丽叶:罗密欧的恋人
罗密欧:给我一个火炬,我不高兴跳舞。我的阴沉的心需要着光明。……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我只有一个铅一样重的灵魂,把我的身体紧紧地钉在地上,使我的脚步不能移动。
迈丘西奥:来来来,别浪费光阴啦!
罗密欧:天色已晚,哪来的光?
迈丘西奥: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别浪费光阴,好比白昼点灯一样。
朱丽叶:你怎么满脸的懊恼?即使是坏消息,你也应该装着笑容说;如果是好消息,你就不该用这副难看的面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罗密欧: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只白鸽翩跹。
班伏里奥:去吧,跳舞快要完啦。
罗密欧:是的,我只怕盛筵易散,良会难逢。
旁白:在盛大的舞会上释放快乐吧,就像在转身处邂逅了爱情。
(注:台词选自朱生豪先生译本)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充分运用了极具英伦特色的元素,展现了英国现代而有活力的新形象,但在艺术表达手法上稍有欠缺。
——王宁(原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
看过北京奥运会的人印象最深的,都是张艺谋导演带给人的视觉享受,而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人性的文化则被放大了。
——梁文道(凤凰卫视主持人)
第一幕 同行吐槽
丹尼·博伊尔:北京奥运开幕式的表演方式,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按照这种思路继续下去也不错。但从北京开始,回顾历届奥运开幕式,你会发现参演的人员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如果开幕式只是简单比较大小的话,谁都比不过中国,也就是说再怎么大也大不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获得了“解放”。我们当时就想:很好,好吧,我们要尝试另外一种不同的东西。
(之所以接受邀请执导奥运开幕式是因为父亲,他于18个月前去世),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疯狂的奥运粉丝,坦白地讲,他对奥运非常非常疯狂。
陈维亚(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伦敦奥运会的点火方式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点火形式,没有主火炬塔,也没有安排最后一名主火炬手,而是选择了7名青少年共同点燃主火炬,而主火炬则由204朵铜花瓣聚集而成,给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感觉,充满着奇妙的创意,同时又让人感觉离得很近,整个点火过程,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
蒋效愚(原北京奥组委副主席):(点火方式)这一创意充满诗意,在令人们惊喜的同时,又感到了震撼。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风格是写意,各有特色。伦敦奥运会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的精华,在科技手段上也有一定创新。
蔡国强(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觉特效总监):在工业革命时代的“钢花飞溅”中,火红的“五环”徐徐升起。整个表演写实的手法,像是在一个电影拍摄场地进行的一次温情故事。
第二幕 媒体吐槽
英国《卫报》:詹姆斯·邦德电影和女王构成了“创造性”开幕式的“最精彩场面之一”,“我们确实看到了一切东西”。
英国《每日邮报》:七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年轻运动员点燃奥运圣火是“一场令人惊叹的表演中最酷的时刻”。
美国《纽约时报》:通过其欢闹的、离奇的奥运会开幕式,庆祝和幻想、传统和古怪的大胆混搭,坦率地说,是古怪离奇的,英国27日晚上向世界展示了它经常很难表达的形象。
《纽约时报》记者斯坦利: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会像英国这样,在多达10亿电视观众面前来一番自嘲。要知道,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出愚蠢可笑的样子是需要勇气的。
第三幕 老外拍砖
英国保守党国会议员阿德里安·伯利:这是我见过最繁冗的一场开幕式了。感谢上帝运动员终于入场了,终于能离开那些繁冗的文化垃圾了,让莎士比亚和滚石乐队回来!
英国网友:作为一个伦敦人,太失望了。基本上就是个混乱的party。视觉上没一点出彩的地方。
网友dee cee:紧跟好莱坞的传统,使用烟火、flash和喧闹,他们靠运用特效以掩盖故事情节的乏味。整个混乱的场景,必须依靠播音员向观众进行解释,还必须通过阅读电子提词机,因为他们也跟不上主题。
第四幕 网上吐槽
麦家(著名作家):和北京奥运相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没难度,不深奥,不壮观,不大牌,不高科技,不兴师动众,不严谨,小差错多多。但我个人还是喜欢它,喜欢它的素性,简易,直通,动人,生活气,平民化。这才是人办的事,充分尊重钱和艺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像是神办的,空前绝后的牛气,付出也是空前绝后的。
贤齐(知名体育写手):有一点是令我感到有趣的,那就是奥运开幕式完了之后,领导都要和观众志愿者一起挤地铁回家。本来,是有9位政府官员获得了奥运专用车道通过权的,他们本可坐着特权车悠然返家。民众得知之后不干了,反对声浪太大,纷纷表示我们都挤地铁回家,你凭什么享受公车接待。结果英国首相下令所有官员一律不许使用专车。
叶匡政(诗人):伦敦奥运开幕式首次使用羊、马、牛、鹅等动物,是一大突破。我认为彰显了对动物的尊重,人和各种物种形成的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所有的生命自然与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过去论及分配正义,往往只着眼于人类社会,其实自然资源也应当公正地分配给所有物种。这才是今天需要的生态良知。
蒋方舟(青年作家、《新周刊》副主编):好几根细长烟囱从舞台上升起直冲云霄,我周围的观众惊呼道:“天哪,这真是太神奇了!”我看他们一眼,替张艺谋暗暗冷笑。但是, 越看到后来,我越收起了这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完败”的傲娇心态。……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要轻松很多,最重要的是,它让每个人都得到了某种奖励。
肖春飞(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不管怎么说,英国人能在开幕式上用如此黑暗与脏乱的场景来反思工业革命,令人敬佩。这是以往开幕式上绝不可能出现的。很难忘记大地崩裂之后涌出的沉默阴冷、满脸油污的人群,接上后来一幕,极像《魔戒》中的场景。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伦敦奥运开幕式也还是很有趣的,但硬说比北京奥运高明也谈不上,只能说各有千秋。北京奥运的磅礴气势是一个新兴国家、一个从来没有办过奥运的国家,一个有过刘长春一个人惨败历史的国家办的,当然要更庄重。现在我们欣赏放下的轻松,但也要明白迈向新高度需要的庄重。不必太矫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杨澜(著名主持人):奥运开幕式手册上整整五页印着志愿者的姓名。虽然字小如麻,却是一份诚恳的心意,让人感动。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我估计,英国舆论会赞扬它,美国媒体毁誉参半,照死里骂它的会是德法媒体。而对它评价最高的,估计是中国舆论。只是估计呵。至于我,真的挺欣赏它。
郑晓蔚(知名体育写手):整部开幕式大片都饱蘸着情怀抒发着情怀扩散着情怀。特别是一分钟追忆伦敦奥运会缺席者的场景,使人肃然追忆并鸣谢那些逝者的贡献。还有一个细节,为了感谢开幕式参与者,他(丹尼·博伊尔)与每一名志愿者逐一握手,为此花费了四个小时。而在开幕式的设计理念中,他甚至大胆地将所有观众都纳为了参演群众。整个开幕式,通篇都是“以人为本”,贯穿着英国社会对人的波及。关心每一个在场的人,绝不忽视每一个人的感受,这不正是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精神的巧妙注解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