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休闲的农家小院,到各种门牌号的倒计时,从普通英国家庭的周末生活,到最后的点火创意……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丹尼·博伊尔作为理想主义的艺术家,放弃了“宏大和壮观”,以“平民”的标签,成功地诉说了这个岛国的精彩故事。在看似贯穿整个开幕式的“英国式自信”背后,向世人展示的是英国人低调的友善。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认为,开幕式的演出展现了伦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华。对此,很多人不解,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拥有太多可炫耀的东西,无论是影响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还是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王室传统、皇宫、艺术品,都可以大书特写,可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众多“平民”标签呢?
在全世界聚焦伦敦碗的那一刻,无数人不由想起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这届奥运会拥有被称为史上最壮观、最震撼、最难忘的开幕式,同时也给伦敦带来巨大的压力。论规模和投入,伦敦都有严格的预算和控制,超越北京的场面已经没有希望和可能。
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潮”严重影响了2012年伦敦奥运的筹备,为此英国政府只能批给总导演博伊尔27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7亿元,这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3。英国人似乎只能“另辟蹊径”,绞尽脑汁让开幕变得更亲民、更轻松。
不可否认的是,英国人的性格和文化传统,早已经决定了伦敦开幕式的基调伦敦,在这一晚必须是一个优雅的绅士,镇定、古板、不跟风,也无需超越。
让我们来看看开幕式上更多的“平民”标签吧“纺织女工”、“钢铁工人”,响彻全场的英式摇滚,当然还有哈利·波特、彼得·潘、铁钩船长,这些陪伴世界各地孩子们长大的故事。点火方式也突破了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的形式,没有奥运明星,而是选择了多名青少年共同点燃主火炬,而主火炬则由无数的火苗聚集而成。“激励一代人”是伦敦奥运会的DNA,火炬点燃的方式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来自美国纽约的记者约翰,对开幕式的创意赞不绝口,“这是用富有创意的简朴,奉献了一场属于平民的party。开幕式的设想源自对英国人自身的思考,深厚的传统赋予了这个国家巨大的活力。”
开幕式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还是披头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最后演唱的《Hey Jude》,全场8万多名观众齐声欢唱,那是一份永远触及心底的感动,是一种随意、自然,众人都能参与到的快乐。
“音乐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作为一个将面对不同文化的世界性盛事,通过更明确清晰的方式去解说和传递英国文化,不失为明智之举。”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音乐系教授凯恩达·胡吉这样认为。 (本报伦敦7月28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