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物质文明围剿精神栖居的时代,所以当埃及奥运代表队穿上赝品耐克的消息传出后,我们一边自嘲“国产山寨”无孔不入,一边调侃埃及队的无知无畏。
事实上,埃及代表团早就知道这些衣服、背包是赝品,原因是供货商愿意给他们打5折。事后埃及奥组委主席阿默德·阿里承认,真货的价格实在太贵,目前埃及的财政状况负担不了如此费用。
其实穿什么样并不重要,我们古语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穿得再好,没有实力那又能如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伊拉克短跑女选手达娜·侯赛因连一双跑步的钉鞋都买不起,只能去二手市场买,向约旦代表团借。最让人动情的是,有记者问她伦敦奥运会会不会参加,21岁的她说,按照目前伊拉克的动乱局势,“只能好好参加这一届奥运会了,因为我可能活不到那一天”。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伊拉克另外两位选手身上——当时,我和我的同事在双人双浆赛艇比赛现场采访,看到他们饱经风霜的脸,洗得起毛的普通T恤——两人的衣服甚至都不是同一个牌子,感动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
其实想当年,我们的先辈也是如此。为了参加1936年奥运会,当时的中国足球队把自己当成闯荡江湖、卖艺谋生的“戏班子”,转战东南亚各国,打友谊赛,辛苦60余天,方才筹到5万元路费……
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些,或许还会发现奥运会上,经济问题只是一方面的困扰,对于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的运动员们来说,他们没有媒体关注,没有赞助商亲睐,甚至连像样的运动场地和装备都没有。除了贫穷之外,他们还常年遭受战火的洗礼,比如两位巴勒斯坦的田径运动员——巴哈·阿法拉(男子400米)以及沃朗德·萨瓦哈(女子800米),因为国内连基本的训练设施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流浪在国外训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不过如此,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们对于奥林匹克的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真诚而大方的“山寨”,远比虚伪的一身名牌更值得尊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