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9日0点40分,湖南省江永县潇浦镇桐岩村二组,礼花燃起,鞭炮鸣响,在中国传统中,这是人逢喜事时最直接的庆祝方式。对于住在这里的王成志来说,这或许是改变这个普通农家命运的一刻,或许他仅仅是想替自己的女儿好好高兴一把。万里之外的伦敦,王成志的女儿王明娟以抓举91公斤、挺举114公斤、总成绩205公斤,第一次成为奥运会冠军。王成志举着一杯自酿米酒的手有些颤抖,眼角泛着泪光,56岁的他只能用一次原地的腾跃,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电视屏幕上,27岁的王明娟如释重负,“奥运会的感觉,只有经历了才知道。12年了,为了这个梦想,我坚持了12年。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12年前,她入选湖南省队。10年前,17岁的她便夺得世锦赛冠军。“这些年,哭着笑着走了过来。”短短一句,王明娟年少成名、两度错失奥运、多次遭遇重伤的酸甜苦辣,尽在不言中。
这一刻对于王成志和老伴王梅玉来说,是20多年含辛茹苦,是十几年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是过去几天来为操办女儿夺冠之旅“第二现场”的忙碌,是一天接几十个采访电话的无奈。“我小时候就想练举重,因为家里太穷,只好放弃。”王成志悄悄告诉记者。似乎,王明娟也为父亲,为想要改变贫苦命运的山里孩子完成了一个梦想。今后的生活或变得富足,或依然朴实,今后的职业生涯或云淡风轻,或更加艰难——这一刻意味着太多,这一刻,都在王成志从冰箱拿出的那三瓶米酒中。
■特派记者 潘梁平 发自江永
记者手记
体校宿舍里,孩子们写着“希望”
驱车8小时从长沙来到500公里外的江永县,路边的标语很是醒目,“生儿生女都一样,谁说生女不如儿”。显然,这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一度很严重。王明娟或许是幸运的。20年前,家里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孩,就不让她上学,7岁的小明娟跟着哥哥到了镇中心小学读书。
然后,才有了四年级时,被县体校教练陈桂凤选入举重队的经历。陈桂凤说:“她是块材料。”除了聪明、好动,她还有股不服输的豪气。当时班里有两个男生,抓举能抓40公斤,王明娟每次都要抓起45公斤才罢休。
拜访陈桂凤,是在县体校的举重馆。只不过当年王明娟训练的老体校早已拆除,原址上建成了如今江永条件最好的女书宾馆。陈桂凤尽管才37岁,但从省体校毕业回乡执教到现在,已经近20个年头,头上几缕白发已清晰可见。
可是我实在不忍将这里称为“新体校”。除了杠铃、镁粉槽,这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唯一一台小风扇。窗台上,摆放着一些矿泉水瓶,里面盛的是白开水。宿舍房间里没有风扇,只有用树枝做成的晾衣撑,和用来盛水的油漆桶。
“举重很好玩,教练很好,哥哥姐姐都很好。”11岁的女孩罗钰说道。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可我却在想:如果不是因为举重可能改变贫苦的命运,有多少家庭会愿意让孩子承受举重的苦?宿舍的墙上,在孩子们的涂鸦痕迹中,我发现了两个字:“希望”。此行,我试图探寻王明娟成才的道路和秘诀,这或许是答案的一部分。■特派记者 潘梁平 发自江永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