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站在舞台的中央。”这是爸爸从小对易思玲(左图)说的一句话,她一直铭记于心。昨天,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伦敦首金的易思玲,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新闻人物,终于实现了站在舞台中央的梦想。
在国家队,易思玲师从王义夫的夫人、著名教练张秋萍。张教练对她特别严格。每一次比赛,无论是队内赛还是出国赛,易思玲都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要打多少环、不能低于多少环。“国家队选拔那段时间很苦,因为每个项目都只能选两名选手,任何一场比赛打不好,都可能被淘汰。但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的状态非常好,先是50米步枪三姿,后来是10米气步枪,再后来感觉口径枪也很好,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
易思玲坦言,在国家队的这段日子,让自己在思想境界上有了很大提升,“训练比赛时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易思玲的“更高的追求目标”是一步一个台阶。2009年,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夺冠;2010年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冠;2010年第一次参加亚运会夺冠。“我不想让今天拿到的亚运会金牌成为终点,希望这是一个新的起点。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还想站在这个舞台的最中央。”两年前易思玲的话犹在耳边,转瞬间,她已经实现了人生的又一突破。易思玲,注定是射击这个舞台的主角。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赛场上,心态有时会是命运的主宰。
从2009年的全运会开始,易思玲参加的每一次综合性运动会,羊城晚报记者几乎都在现场。屡次接触下来,发现易思玲的心态确实很平和,属于宠辱不惊的类型。全运会冠军,是当时易思玲职业生涯中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赛后被问到准备怎么分配奖金时,易思玲瞪大眼睛问道:“这个金牌能有多少奖金?”“起码有二三十万元吧。”记者说。“哦,这么多啊!用在什么地方好呢?”易思玲嘟着嘴说。
全运会之后不到两个月,易思玲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2009年东亚运动会,但在连续征战下被日本选手逆转,只获得银牌。等待她的采访区里,气氛有些压抑,但易思玲自己先笑了起来。“第七枪和第九枪打得实在太水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当时在想什么。”说完,易思玲露出了甜甜的笑容。“不过没关系了,比赛有赢有输嘛,不可能都是我赢。再说,跟他们相比,我是无名小辈啊。”她反过来开始安慰记者,还很快摆脱了失利的沮丧,“我要去逛街,第一次来香港,听说这里的手机很好,要给自己买一个。”
2010年亚运会夺冠,被媒体捧为“小杜丽”。易思玲说,这个称谓对她没有任何压力。“对我来说,杜丽姐是很难追赶的偶像,她太出色了。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羊城晚报特派记者 林本剑 汪晖 曾剑强 苏荇(发自伦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