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 郭健7月30日发自伦敦)这几天在伦敦,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就是有关奥运会的门票问题。一方面是热情高涨却无缘一票的观众,另一方面却是场馆里面空出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座位。以记者前往的举重馆和排球馆为例,上座率也就在八成左右。对此,伦敦奥组委的解释是:座位预留给了包括赞助商在内的奥运大家庭成员。至于比赛时是不是真的有人坐,那应该就不是在他们管理的范畴了。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能够买到奥运会门票的唯一办法似乎就是通过其官方网站。因为几乎所有比赛场馆外面的售票处都仅仅是为前来取预订门票的观众服务的,并不对外售票。而在官网上面的选项又总是少得可怜,外国人关注的游泳、篮球早就一票难求,即便是乒乓球、羽毛球这样为广大中国人喜爱的比赛项目也是基本上没票了。难道就这样与奥运会现场观赛无缘?别着急,伦敦奥组委还有招数——饥渴营销。
所谓“饥渴营销”,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饥渴营销,主要是通过各种限量策略或限时策略,以充分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产品由厂商到消费者的快速转移。苹果公司被认为是使用这一营销手段的高手,从Iphone到Ipad,几乎其旗下的所有的产品都通过“饥渴营销”实现了销量的迅速提升。
不知道是不是从苹果公司上学到的这招,伦敦奥组委在其门票销售上也让大家觉得“很饥渴”。记者前几天同当地的留学生交流才知道,伦敦奥组委在每天的几个固定时间段会在其网站上“放出”一些热门门票。于是我也跟其他热衷于奥运会的人一样,早早守在电脑前,打开奥运会官网的门票销售网页,不断地刷新,看看究竟有哪些门票是可以预订的。
时间一到,记者的面前出现了大量的可选门票,这其中不仅仅包括足球、举重这样相对冷门的项目,更有游泳、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甚至闭幕式的门票。不过先不要高兴太早,要知道,在互联网的另外N个端口上,正有无数的体育迷和我一样等待着、欣喜着。这也就是说,在这场“抢票大战”中,也许有几千人正在觊觎着同一张门票,而事实也证明了大家的“饥渴”:没有几分钟的功夫,不少相对热门的门票就不见了踪影。而两三个小时之后,除了足球、举重等项目外,观众能订到的也就剩下了几千元人民币一张的高价门票了。可以想到的是,在这几个小时的短暂时间里,在和不知道多少人的竞争中,肯定有人脑筋发热,订购了原本并不是非常需要的奥运会门票,为英国的GDP小小贡献了一把。
只是现在场馆的空座位依然存在,场外望断秋水的人也依然存在。(搜狐体育 郭健/文)
(来源:搜狐体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