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智上,我会告诉观众,不要太在乎金牌,最重要的是参与。直到现在,中国的金牌情结还是比较严重。 ”——梁文道
当地时间30日上午,记者对梁文道进行了专访,倾听他关于奥运的见解。
情感与理性不矛盾
记者:您在《开卷八分钟》、《锵锵三人行》中,一直都非常理性,这次来这里主持奥运节目,会是理性多一些,还是情感方面的东西多一些?
梁文道:我想还是理性多一些。运动可能是唯一能让我失去理性的东西。能让我激动的事情并不多,但运动除外,尤其是足球,你知道,我是阿森纳的球迷,看他们的比赛已经很多年了。昨天的比赛,看到有自行车公路赛、划艇,虽然没有中国选手参加,但我也都会全神贯注地看,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了。不过,做节目时,我还是希望自己更理智一点。来到这里,希望能够看一看,奥运是怎么回事。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也想比较一下,看英国怎么举办奥运会。
记者:大家都说,不要太在乎金牌,但当我们拿到了金牌,或者丢掉了金牌的时候,在内心里还是会有一种感情上的东西。您认为这是否是一对矛盾?
梁文道:在理智上,我会告诉观众,不要太在乎金牌,最重要的是参与。直到现在,中国的金牌情结还是比较严重。但如果中国拿到了金牌,或者很惋惜地丢掉了金牌,我也会觉得高兴,或是遗憾。情绪是有先后的,应该说并不矛盾。比赛的时候,我们关注着金牌,但比赛之后,再回想起比赛的场景,我们会觉得,每一个运动员都付出了很多,都非常值得尊敬。在时间上有先后,在体育领域,国与国的竞争,肯定是要有一些民族的情绪在里面,但奥运最终是世界大同,看人类到底能快到什么程度,高到什么程度,精彩到什么程度。
理性不一定会被民族情感冲淡,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有些项目和我们中国并没有关系,但观众们都还是非常投入,在那里欢呼。像博尔特,大家都很震惊于他的表现,哦,原来人还可以做到这样。像菲尔普斯,也是一样。还有,在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乒乓球项目上,不会说,因为波尔是我们的心腹大患,就不喜欢他。相反,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尊敬波尔。
这个小女孩太可怜
记者:您怎样看待昨天在举重赛场上发生的事情?
梁文道:昨天回来得很晚,对举重那边的情况还不了解。(在用记者的电脑查看了关于周俊的报道之后,梁文道简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哦,是这样,我觉得出现这样的事情,也不奇怪。这个小女孩(周俊)确实挺可怜的,整个过程,都与她没有关系,还是背后的各种利益争夺,把她牵扯进来。
记者:为什么会觉得不奇怪?
梁文道:迟早都会走到这一步的。因为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竞争,到最后必定会崩盘。中国男足就是个例子,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烂。我在现场看过小学生的比赛,有些孩子,一看年龄就比较大,基本上就是初中生。到了初中比赛,找来高中生。到了高中,又找来年纪更大的。就因为下面的种种利益争夺,到最后必然要影响到大局。现在,连奥运会都是这样了。这让人感到震惊,但可以理解。
不拼金牌,拼体育
记者:对于整个奥运会的金牌争夺,您有着怎样的判断?是否认为中国有可能与美国一争高下?
梁文道:单纯从夺金数量来看,我觉得中美之间可能有一争。在奥运会上,所有的项目都是平等的,所有的金牌都一样,不过,传统的焦点肯定还是要集中在几个大项上,尤其是田径。中国在跳水、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有绝对优势,但在田径赛场上,还远远不能和美国相比。偏偏,田径又最受瞩目,是传统大项。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去拼奖牌大国,而是要拼体育大国。
在英国,你也看到了,到处都是体育设施。我们是培养过度运动、过度劳累的人去争奖牌,而更多的缺乏运动的人却一直都不运动。我还记得,北京申奥时,就曾提出过,中国要借奥运的契机,来推动全民体育运动。但现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进步。我们的体育设施还很匮乏,在城市规划上,做得还很不够。在一些发达国家,做城市规划时,法律都明文规定,要留有多少比例的地方,用于体育设施的建设,这很值得我们借鉴。你看,周日的海德公园、詹姆斯公园,到处都有人在运动,玩滑板、跑步,什么运动都有。最后拿不拿金牌,那就不是太重要。
现在国内在这方面的情况,感觉还比不上以前。举个乒乓球的例子,我们是乒乓大国,20年前,到处都可以见到打乒乓球的,现在我们在乒乓球比赛中一样能拿金牌,但你还能看到有那么多人在打乒乓球吗?现在的小孩,都是在玩手机,在忙着补课。对于这一点,我很担心。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改变现状?
梁文道:这涉及到太多方面,土地规划、教育等等。前天跳水冠军李娜还和我说,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都边缘化了。我去日本的时候也看到,那里的学生冬天都是穿短裤上学,为的是锻炼体魄。到了深圳,冬天下了点儿雨,家长都要把孩子抱起来,就怕不小心踩到水里。全民健身这方面,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晨报伦敦7月30日电特派记者隋海涛 范宏基
精力充沛的梁文道
内地观众开始熟知梁文道,是通过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和《开卷八分钟》。不管是以主持人还是金牌嘉宾身份出现,他那渊博的知识、睿智与深度,都令观众深深折服。而这只是梁文道所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从1989年开始,他就在从事写作,艺评、文化及时事评论……到了伦敦,梁文道仍笔耕不辍,每天写作到凌晨。
梁文道经历非常丰富,涉足范围也非常广。他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当客席讲师,曾参与实验剧场的编、导、演,曾在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担任董事、主席或顾问之职。现在的梁文道,是商业一台的总监、牛棚书院的院长、绿色和平董事、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在《凤凰卫视》和电台节目中,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节目。同时,梁文道还在中国、马来西亚等多家报刊杂志开设专栏,精力充沛,令人赞叹。
梁文道告诉记者,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觉,其余时间大多用来读书、写作等。每天晚饭后,他会徒步一小时,出一身汗,然后回到房间,坐禅半小时。“这一个半小时给我带来的精力,绝对不是睡一个半小时觉可以得到的。 ”梁文道现在有不吃午饭的习惯,这段时间,他也用来读书、写作。
晨报伦敦7月30日电特派记者隋海涛 范宏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