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比赛结束。在混合采访区,中国选手周俊几次停下脚步,欲言又止,但是,面对不断拥来的记者,她最终还是一言不发,转身而去,但闪烁的泪光早已被众人看在眼里。
就在10分钟前,她在53公斤级抓举比赛中连续3次输给了95公斤的杠铃。走下赛场的这10分钟,是这位17岁的姑娘人生中最为失落无助的10分钟。
参加奥运会前,周俊仅有一次成人比赛经历,就是在2012年亚锦赛比赛中“升级”参加58公斤级的比赛,并获得铜牌。从亚锦赛“直升”奥运会,且并无超人一等的实力,这样的背景,让周俊的奥运前景难以被人看好。
因为报名成绩在所有18名选手中最低,周俊只能在实力较弱的B组比赛中率先出战,这对于实力雄厚的中国女举而言尚属首次。对此,教练组给出的解释是“避免紧张”。
但是,一切的努力和调整,都不能缓解这员小将的紧张情绪。“我的状态不好,根本不知道在台上发生了什么”,这是周俊在赛后接受官方采访时留下的只言片语。
现在,人们都在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周俊实力尚有不足,为何派她出战?
对此,马文广也表示无能为力。他在中国代表团成立之日曾表示,选择周俊并非国家队的初衷,而是周俊所属的湖北体育局的意见。
如今,周俊的一张“白卷”,让之前所有的“故事”重又被人关注。一张“白卷”背后,反映出中国举重在选拔机制、省市平衡、补偿照顾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金牌之师”中国举重队的奥运名单历来难产,尤其是女举,在周俊之前的13名选手一共获得12金1银。为国出战就意味着基本能带回金牌,从而计入各省区市在全运会上的金牌数,其背后势必牵扯众多利益。
对此,马文广也希望中国举重的奥运选拔制度能够简单明了、一锤定音,但在目前的背景之下很难实现。
这次失利,让中国举重队和某个省丢掉了一枚“计划内”的奥运奖牌,而周俊的未来才让人更加担心。丢掉的奖牌还可以重新夺回,但一名年轻选手崩塌的信心,岂是轻易就能重新建立的?
正是因为湖北选手田源在最后一刻“输给”湖南选手王明娟,面对湖北体育局的强烈抗议,举摔柔中心才不得已答应“分”给湖北一个女举名额——这种“平衡”做法虽然违背了“公平选拔”的初衷,却是当下中国体育界无法根除的“政绩只与金牌挂钩”陈腐观念的真实反映。
在中国举重奥运金牌大丰收的背后,周俊更像一个各方博弈的“牺牲品”,被带到伦敦推上举重台。
从田源到王明娟,再从李萍到周俊,中国女举本次奥运选拔缺乏透明度,最终用周俊完成了这次地方利益的平衡。其实,在周俊被分入B组参赛时,她本人及中国举重队就已经不对夺金抱有希望了,今天的比赛无非是“走走过场”,结果这个“过场”走得并不圆满。
面对层层迷局,身为局外人的我们难以看懂湖北体育局的用人选择,也无法得知这其中牵扯的利益究竟“水”有多深。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惨痛失利的“祸根”,正是缺乏科学规范的选拔标准。中国体育,尤其是以女举为代表的优势项目,是时候对选拔体制展开反思。否则,类似的闹剧恐怕还将继续。
■ 他山之石
看看其他国家的选拔方式
韩国:射箭选拔靠积分制
韩国射箭协会在选拔奥运选手时,实行层层筛选,而唯一的标准就是成绩。据介绍,韩国奥运射箭运动员选拔按积分多少决定,总体上分国内选拔和世界杯两大阶段。
俄罗斯:“一考定终身”
俄罗斯代表团仍存在所谓“综合评定”的选拔方式,但总体看,各项目选拔只重成绩不看名气,较为铁面无私。例如游泳比赛,俄罗斯实行国内选拔赛“一考定终身”的方法。
美国:“一赛定输赢”
美国的奥运选拔方式已经沿袭了数十年,非常简单——“一赛定输赢”。不管多大的腕,他们参加奥运会的主要途径就是美国国内的奥运选拔赛。
■ 微博热议
遗憾、困惑、无奈
@锅大小姐说,可以认为是太紧张……
@Hennessy2202:等于浪费了一个名额,举重竞技中心和湖北体育局是不是该给个说法?
@Berry-Kim:非常莫名其妙!为什么报名成绩会这么低?还分在B组!就是不准备拿金牌的!
@没钱的小三:今年到底是怎么选人的?
@田木鱼:谁让她来的呢,国内那么多顶尖高手。虽说不能看重金牌,可这对国内留下的那些苦练了多年的姑娘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应该有个说法。
@小莹子AS:举重队赛前换人的那些事那些领导都该出来走两步了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