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奥运自行车车队平安经过的120秒
杭州姑娘吹着哨子维护秩序
21岁志愿者宋灵妍
献给伦敦的一天
□本报记者 汪旻 冯怡 本报通讯员 胡昕然/文 潘良干/摄
早报讯 我叫宋灵妍,21岁,杭州人,东英吉利大学传媒专业学生,来英国三年,算得上是条小小的“地头蛇”了。
从小城诺里奇,到超级大都市伦敦,因为奥运会公路自行车赛志愿者的身份,让我在这个夏天与奥运相约。
惊喜、担忧、焦虑、失眠……这是“上岗”前一夜,我的“奥运综合征”。随后的24小时,献给伦敦的一天,拉开序幕。
前一夜的睡眠极浅,梦里似乎也有一个闹钟被拨动,滴滴答答地向人生中重要的一天推进。
我仿佛倒数了一夜,心里总在盘算着万一有人问路,我不认识,该怎么办。最后,在手机闹钟震动中,一跃而起。
只用了一秒,就清醒过来,我无法从百叶窗里透进来的微光中判断今天的天气,无名的紧张驱使着我踮起脚尖走向窗边。
拨开一小格百叶看出去,厚厚云朵上隐约渗透着一抹亮红。属于伦敦的好天气,也是我一个人的好天气。
经过几日的训练,我已然找回当年高中军训时期练就的高效率。迅速完成更衣洗漱打包一系列动作,检查完雨伞、钱包、护照、志愿者证、餐巾纸、创可贴这些需要随身携带的用品,走人。
室友们都还在梦里,我轻轻带上房门,脚步停在走廊的落地镜前面。望着镜子里穿着紫色志愿者制服的自己,虽然她只是这次奥运中微不足道的小配角,但我决定让她在今天拥有主角的斗志。
“好吧,加油,宋灵妍!”
清晨的伦敦将醒未醒,微凉的空气清透得仿佛下一秒就能在街头偶遇提着满满一篮子书懒洋洋走向图书馆的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作家)。
一路小跑来到了Barbican地铁站,却瞥见一张临时通告,“奥运会期间,首趟班车时间推迟到5点20分”。
前几天仔细查询了线路图,却愣是没关注时间表,看来,第一天,我还是有些紧张过度。
十多分钟的等待之后,我坐上了第一班地铁。听着老旧的伦敦地铁运行时和铁轨不时碰撞出的金属声,这也许是对英国工业的礼赞吧。
其实地铁还只是我行程的一半,在waterloo的火车站坐上了south west service的火车,一路向伦敦的西南方向行进,那里,才是我工作的地方。
同时上车的还有和我身着同样服装的志愿者们,多数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没有看见一个中国人。
我们友好地互相问候,聊起天气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传统。其中一个邻座的英国中年男人在交谈中提起自己辞去有丰厚回报的工作转向自己的兴趣摄影,并且打算借助奥运的契机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着他们兴奋的模样,我越发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成为这支拥有梦想的队伍的一员。
Richmond,伦敦郊外的一个小镇,安静而恬淡。我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贴心的伦敦奥组委为我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份午餐,鸡肉三明治外加一个苹果,两瓶水,一瓶防晒霜。毫不夸张,伦敦的大太阳,杀伤力太大。
我们的工作团队一共20个人,负责500米左右的区域,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和保护行人过马路。每个crossing point(行人过马路的地方),都会有2—3名志愿者提供服务。
与那些每天呆在“伦敦碗”,转身就可以见到超级明星的志愿者们相比,我们的工作相对枯燥。
疾驰而过的自行车队伍,在我面前只停留了短短两分钟,甚至于我想在车流中寻找偶像黄金宝(自行车运动员)的身影,都成了奢望,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繁忙而平凡。
对我来说,一个意料之外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吹哨子。为了确保安全,只要有车辆即将从我们这一区域经过,前一段的志愿者就会用哨子提醒后方注意,而我们再提醒后面的志愿者。
大肺活量的好处,让我承担了这个光荣的使命,只是当我美滋滋地吹着自以为旋律优美的哨声时,身后一位英国观众大妈突然冒出的一句“借我吹吹”的玩笑话,立马让认真的我泄了气。
两分钟的“辉煌”伴随的是几个小时的平淡,从比赛前20分钟的戒严,到比赛后20分钟的疏散观众,我们贡献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体力。
幸好,一个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新西兰人和17个英国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配合默契,效率不错。
空余时间的闲聊中,身边一位60多岁的英国志愿者还一个劲和我描述着前一天晚上看游泳比赛的激动之情,并连连夸赞我们中国运动员如何如何厉害。
当我告诉他们,我和孙杨、叶诗文都来自同一座城市杭州时,他们脸上出现的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羡慕神情。
我的故事,在这一天的11点30分,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这还要从一个神秘电话说起。
原本已经拿着三明治,开始幸福午餐会的我们,被领队“惊天动地”的手机铃声吸引了过去,然后,“噩耗”袭来。
由于遥远的Norbiton小镇志愿者人数不够,我们领到了全新的任务,就是火速前往支援,可问题是,组委会无法提供任何车辆,如果步行起码要用上半个多小时。
命令比天大,在这个伦敦的午后,我们饿着肚子,顶着烈日,开始了艰辛的暴走旅程。
前往Norbiton,需要穿过Richmond park,这里风景如画。资深的女领队告诉我们,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鹿群,但一群人找了很多地方,都没发现鹿“童鞋”的身影。
一路上有不少骑自行车的人从我们身边骑过,打招呼的同时还送上一声祝福,这样的感觉真好。
走累了,大家围坐在草地上,啃着中午没吃完的三明治,还向我讨教起了中文的学习问题。那一刻,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一群大人小孩的秋游会,而不是紧张激烈的奥运会志愿服务。
4:00,青年旅社
潜行
5:00,伦敦地铁站
赶路
8:30,小镇Richmond
上岗
11:30,Richmond park
暴走
伦敦地铁站的出口处,同组的一位英国志愿者姑娘朝我挥了挥手,用刚刚学会的中文说了句“明天见”,转身离去。
8个半小时,这是我献给伦敦奥运的第一天,有点累,有点感冒,貌似还被晒黑了,但收获却是第一位的。
记得上火车前,领队在站台上给每个人都送上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在这位英国老太看来,我们都是最棒的,不比那些运动场上的明星差到哪里去,只是工作角色不同罢了。
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希望明天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伦敦,Thank you,奥运,Thank you。
17:00,伦敦市中心
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