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举重的话题,终于从选拔赛延续到了伦敦,由假设变为现实。在女举53公斤级比赛中,顶替奥运选拔赛冠军纪静参赛的周俊,创造了中国女举的最差成绩,她先是因报名成绩过低而被分到B组,随后她3次抓举95公斤均告失败,首次奥运之旅交了“白卷”。
“大冷门”早有先兆
早在奥运名单公布时,周俊就是最“冷”的名字。亚锦赛58公斤级季军,已算是她最有分量的履历,可220公斤的总成绩,放在全国同级别较量中连前三名都没戏。按照奥运选拔赛成绩,同样来自湖北的纪静排名53公斤级第一,她在今年全国锦标赛中举起230公斤的总成绩,比周俊参加58公斤级比赛的成绩还多10公斤。既然实力差距如此明显,缘何代表中国出征奥运的不是纪静,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周俊?
面对质疑,举摔柔中心给出答案:“选拔赛冠军是纪静,这个名额就属于湖北。湖北体育局认为周俊近期练得比纪静好,我们只能尊重他们的意见。”如此解释,将所谓的“奥运选拔标准”彻底还原为利益平衡和人情交易。失去了公平透明,奥运选拔又有何意义?入选已是疑问重重,临阵降组再度令人瞠目结舌。报名总成绩150公斤,只能参与B组竞争,以中国女举的实力,这样的安排匪夷所思。按照队里的说法,这是帮助周俊放松心态的战术,让她跟自己比,力争获得一枚奖牌。可事实证明,所谓的战术并未奏效,从95公斤开把,周俊甚至未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比赛。
“她发挥不稳定,锻炼锻炼也好。”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轻描淡写,表示自己毫不意外。当被追问为何让年轻选手在如此重要的比赛中“锻炼”,这位中国举重“掌门人”却无言以对。
面对层层迷局,身为局外人的我们难以看懂湖北体育局的用人选择,也无法得知这其中牵扯的利益究竟“水”有多深。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惨痛失利的“祸根”,正是缺乏科学规范的选拔标准和机制。
“连环债”终须买单
出战伦敦奥运,与其说周俊是“冲上”的,不如说她是被“送上”的。
近一个月前,周俊和王明娟跳过程序,分别取代53公斤级和48公斤级的奥运选拔赛冠军纪静与田源,引发轩然大波。48公斤级是湖南选手入替湖北选手,涉及地方利益博弈,周俊和纪静则同为湖北选手,似无地方暗战之嫌。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两次替换看似并无关联,其实却很可能是草蛇灰线,存在着隐秘的联系。
48公斤级的人选替换是一场交织着地方利益的感情债。27岁的湖南老将王明娟顶替19岁的湖北选手田源,舆论皆为后者鸣不平,殊不知8年之前的雅典,当年的王明娟即是今日之田源。她在实力最强的年龄,却因为“被受伤”,参赛资格遭队中前辈、辽宁选手李卓掠美。北京奥运她又让路于大自己两岁的陈燮霞,加之她的启蒙教练梁小冬死在工作岗位上,伦敦奥运是王明娟的最后一次机会,此番名额交替,更像是有关部门在清偿对王明娟的感情债。
48公斤级名单是如何影响到53公斤级名单的呢?答案很简单。由于48公斤级女举中国优势很大,无论田源还是王明娟谁上都一样,相当于湖北送了湖南一金,湖北当然不乐意。偏偏此时53公斤级的选拔赛冠军纪静因故打不了奥运,原本最有望取而代之的是实力排名第二的李萍。问题在于,她来自湖南,湖南选手在两个项目上连续取代湖北选手,对于一向重视地域平衡的中国女举来说是一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某种意义而言,周俊换的其实并非纪静,而是李萍。“53公斤级奥运选拔赛冠军是湖北的,所以名额属于湖北。”马文广的弦外之音,无疑默认了地方利益凌驾于选拔赛的传统潜规则。湖南、湖北、河南、山东,伦敦奥运女举,最终一省去了一个。这般平衡功夫,尤胜走钢丝。
然而,最为残酷的是,在外界感觉一团迷雾的“交锋”中,在值得反思的运动员选拔机制下,无力改变任何事情的年仅17岁的周俊,像个牺牲品一般独自承担着所有痛苦与压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