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笔 黄一可
这么多年的夏季奥运会东道主,大概还没有哪一个有英国这么窘。伦敦奥运会第4个比赛日到记者截稿为止,英国人居然还没有一枚金牌入账。这个成绩甚至比1988年奥运会东道主韩国还差,后者到了第4个比赛日才拿到首块金牌。1992年奥运会,西班牙人在比赛第三天见金;1996年奥运会和2004年奥运会,美国人和希腊人都在第二比赛日见金;2000年奥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澳大利亚和中国第一比赛日就取得开门红……
前几个比赛日并非没有英国人擅长的项目,他们的强项自行车比赛已经开始,但在自行车公路赛中,新科环法冠军威金斯以及名将卡文迪什等纷纷落马,女将阿米斯特德也仅获得银牌。在女子400米自由泳中,英国名将阿丁顿也仅收获铜牌。第3个比赛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专门请假一天,兴冲冲地乘地铁赶到奥运水上中心,为国宝级跳水名将戴利助威,但英国队在男子双人10米跳台的角逐中竟然未进入前三名。屋漏偏逢连夜雨,英国的马拉松名将、世界纪录保持者拉德克利夫因伤退出奥运会。连伦敦市长约翰逊也开始着急了,“空座问题不让我担心,唯一让我担心的是我们在奖牌榜上必须开始加油了。”
赛场上的收获完全与东道主的巨大付出不成正比,抛开上届金牌榜第四的名分以及东道主的优势,英国人的慢热似乎有点过头了。要知道,从1996年微不足道的15枚奖牌到2008年的47枚奖牌,英国过去15年在奥运会赛场的悄然崛起,就是“扭转乾坤”的典型案例。英国的体育模式大致是,为政府特许的运动员训练机构注入强大资金,招募被称为“塑料英国人”的出生在国外的运动员,引进顶级教练,并狠抓包括赛艇、帆船、自行车和田径在内的优势项目。负责夺取奥运奖牌的机构“英国体育”首席执行官尼科尔就明确表示,要排除体制障碍,不仅要参与,而且还要争取赢。
但就像英格兰足球队永远貌似强大但就是拿不了冠军一样,英国的体育团队往往一到见真章时就束手无策:这里的媒体过于发达,喜欢吹嘘自己的队伍,一旦输了就漫天责怪并寻找各种客观原因,而英语的强势也导致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很容易感染其他国家的人,以致最终地球人都认为他们很有实力,可真到了真刀实枪的比赛场上,他们往往因应付不了主场压力而败退,这是很多英国运动员的通病。看来,目标是拿48块奖牌的东道主,得抓紧时间了。
与英国人同病相怜的是德国队。除了上届奥运会,德国人(包括前民主德国)一直是近30年来奥运金牌榜前三的常客。但本届奥运会,他们直到第4个比赛日才获得首金。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马术团体三项赛中正是击败英国人夺冠的,这也是两国共同的强项。对于在游泳、手球、足球等优势项目中日渐失势,德国奥运代表团团长维斯普尔坦言,德国为备战奥运会提供的资金不足,后备力量也顶不上来。德国的12支球类运动队中,只有3支队取得了伦敦奥运会参赛资格;另外,本届奥运会德国派出了历史上人数最少的奥运代表团。“德国人对奥运会好像失去了兴趣,而国家也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生产金牌的体制,对选手的管理很松散……”德国代表团的一名官员抱怨道,“德国U21队在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以1∶4输给冰岛队,竟然没有人对此感到恼怒……”德国奥运代表团很现实地将本届奥运会的目标定为奖牌榜第五名,但由于马术、水上项目、自行车等传统强项与东道主有交叉,这些项目的金牌势必要被分流;德国队在游泳、田径等项目上又难以再现当年辉煌,现在德国人能否“保五”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