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只会比赛的机器人吗?”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结束后,一名外国记者把一个略带挑衅意味的问题抛给了叶诗文。
面对这个不够友好的问题,我们有理由愤慨,毕竟,谁也无法苛求一个16岁的小姑娘在聚焦世界眼球的镁光灯前谈笑风生、对答如流,在她的训练安排里,也从来没有“答记者问”这一课。愤慨之余,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我们的运动员会给世界留下“机器人”般刻板冰冷的印象?
“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长期以来,“三从一大”的训练模式,被视作中国体育实现飞跃的“制胜秘诀”。然而,作为一个体育强国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健儿过去给世界的印象,往往是吃苦耐劳、只会埋头训练的“金牌机器”,缺少感性层面的个性化表达。举国体制下,教练和领队成了包办一切的“保姆”,运动员要做的除了苦练还是苦练,他们的生活,被压缩成一场在训练场和比赛场之间的“折返跑”。
女子100米蝶泳亚军陆滢说,她到了国外才寻找到训练的乐趣:“在澳洲的训练人很放松,可以读书,也可以有自己的业余活动,这让我体会到你想练和你为谁练的区别。”
如今,当中国的体育自信不再单纯依赖金牌来提振时,我们的训练模式也应该在追求竞技成绩全面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体育不是生活的全部,离开竞技场后,运动员们还要迎接自己的“第二人生”。我们的训练模式要在科学计划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人性化,让运动员从“完成任务”的重压中松绑,享受体育、懂得生活。
昨天,体操小伙们在夺冠后摆出的“五星造型”,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运动员鲜活的一面。或许,从“机器人”到“新人类”的微妙变化,比金牌榜上的得失更有深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