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72米(体重64公斤)
16岁,3天2金3纪录
1996年3月1日出生,6岁开始练游泳。本届奥运上,她在3天时间里,夺得两枚金牌,连续3次破纪录(1次世界纪录和2次奥运会纪录)。2010年,14岁的叶诗文开始崭露头角,在全国游泳冠军赛200米混合泳中夺得冠军。15个月后,她在上海世锦赛上取得200米混合泳冠军,成为自1978年来最年轻的游泳世界冠军。
上肢力量强
七八岁时引体向上能做20多个。肩宽的选手上肢力量更大,而且对于自由泳和蝶泳而言,更宽的肩膀能够使动作更到位,并且让选手在水中垂直滑行的距离更长。
腰腹力量突出
前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曾评价道:“叶诗文动作不快,滑行很长,而且腰部的力量好。”腰腹力量对身体保持平直姿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短距离爆发时,能保持更稳定的动力输出。
大腿爆发力强
短而有力的大腿,能在其触壁发力时助她一臂之力,这源于她父母的遗传:她母亲曾经拿过杭州市跳高冠军,父亲年轻时也是短跑健将。
脚长达42码
身高和脚长的比例堪称完美。泳坛天才选手大多有一双大脚(例如:索普55码、菲尔普斯47码),一般女选手39码已算大脚。巨大的脚掌,能够在水下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而在转身和出发水下净水状态时,能比一般选手滑行更长的距离。
早报记者 朱轶 张婧 发自伦敦
两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让叶诗文成为全世界媒体的焦点。这个16岁的中国姑娘因为自己无与伦比的天才表现一度被少数人与兴奋剂扯上关系,但国际奥委会证明了她的清白,而她也在女子200米混合泳中以2分07秒57的破奥运会纪录成绩夺冠,成为中国游泳历史上第一位在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两枚金牌的选手。
当历史、纪录又一次成为叶诗文开创“叶时代”的佐证,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两枚金牌的意义并不在于成绩本身,也不仅仅说明留学履历的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透析“叶诗文是怎样炼成”的同时,窥探到中国游泳发展迈出的一个个坚实脚步。
【天资】
高1.72米、脚42码
身材比例“不像普通人”
当媒体乃至体育科学研究者全方位地解构菲尔普斯那类似海豚一般的身体构造时,不妨看看叶诗文这个身高1.72米的花季女孩——一双42码的大脚的她出道不过4年,就完成了从省运会冠军到奥运冠军的“5级跳”。
6岁那年,叶诗文因为顽皮得像个小男孩,被老爸送去了杭州陈经纶体校的游泳班。初看第一眼,现在带她的徐国义教练只留下“天资平平”的印象,甚至以为眼前这个小姑娘又是个“走后门”来的关系户。可另一位教练魏巍却发现,与同龄孩子相比,叶诗文手脚特别大,先天优势很明显。要知道,在世界泳坛中,索普、菲尔普斯等天才也都拥有一双远超常人的大脚丫。
“这双大脚对她非常重要。因为从身材比例看,以她的身高,普通人的脚应该在38码左右。”长期为中国游泳队进行科研工作的上海体育科研所所长李之俊博士把叶诗文超出常人的大脚比作巨大的蹼,“这样水的接触横截面大,产生的推力也相应会很大,帮助她更流畅有力地推进。”当然那双大手,在水中同样产生了相当不俗的划水效果。
当然,一个运动员的性格也是决定她是否成功的关键。张晶凌,一位正在英国巴斯大学攻读口译专业的上海姑娘。她也是中国游泳队在巴斯大学集训期间的翻译。对于叶诗文,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刻苦”、“害羞”。“如果不认识的人想和她聊天合影,她都会非常紧张,很害羞。”张晶凌说,在巴斯大学训练期间,中国游泳队的所有队员都住在学校的学生公寓,晚上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叶诗文除了训练,就是食堂和宿舍,绝对的三点一线。
拥有极好的天赋,叶诗文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启蒙教练魏巍曾透露:“这个小姑娘从来不吵不闹,你给她多少任务,她都会完成。”教练交代游10000米,只会游12000米,绝不会游9900米。
当然,叶诗文空余时很喜欢看书,她最喜欢的是侦探和推理类的书,如《名侦探柯南》。也许是因为爱看推理小说的缘故,叶诗文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她对游泳的悟性也很高。教练徐国义曾介绍:“诗文很爱动脑子,我说过的话,她都会仔细去琢磨,下水后执行得很到位。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动作,我纠正过后,她也很少再犯。”
【技术】
调整泳姿成“秘密武器”
某些环节还有提高空间
叶诗文此前有数月都在澳大利亚MBL俱乐部训练,师从澳大利亚游泳界的名帅肯·伍德。从上个奥运周期开始,这位澳大利亚名帅就负责过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刘子歌也曾是他的学生。
多年来执教中国运动员,让伍德也开始研究中国运动员——特别是女运动员的身体特点,他发现中国女游泳运动员非常注重保持身体的体形。“肥猫打不了架,它们总是坐在火炉旁睡觉。中国游泳运动员没有一个是‘肥猫’。”伍德特意用了一个澳大利亚谚语来解读包括叶诗文在内的中国游泳女将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特点。其实伍德强调的就是叶诗文的力量与体重比是一组完美的数据,“这也就是她能够在400米个人混合泳最后50米游得比罗切特还快的原因所在。”
当然,针对身体的科学训练也让叶诗文的天赋有了更好的展现。伍德说曾经的中国教练员不注重身体的科学训练,但这些年这样的状况完全改变。现在的游泳队越来越重视技术的完善。陈运鹏介绍说,“中国选手的技术符合流体动力学、生物学技术,训练能力大大提高。这也保证了从200米到1500米等距离和其他国家的竞争。 ”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浙江游泳队科研医疗保障组负责人韩照岐表示,叶诗文在400米个人混合泳上的惊人突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这也缘自科研人员、教练和叶诗文一起合作调整泳姿。“叶诗文之前在比赛时很喜欢晃动头部,这其实会影响她的速度,但如果头部不晃动,又很难发力,我们通过科学的手段,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而叶诗文的成绩马上有了大幅的提高。”韩照岐透露道,“当然,现在叶诗文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某些技术环节上依然有提高的空间。”
【高科技】
航天材料进入泳池
水下摄像机帮上大忙
上海游泳队的英国外教戴维·莱尔目前也是国家队教练组的一员,这位已经来中国执教7年之久的英国人也通过自己的双眼找到了叶诗文成功的基础。要知道2007年的全运会上,他还曾摇着头说,“中国游泳落后世界先进水平40年。”而现在他承认,越来越注重科学训练也恰恰是中国游泳近年来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
戴维说,叶诗文和几乎所有中国游泳运动员一样,他们更加能够全身心投入训练,“作为一名教练,我曾经执教过5个国家的运动员,然而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我都不曾见过如此刻苦的运动员。叶诗文和其他中国运动员能够承受更多的痛苦,他们在训练中倾注所有努力,有很强的组织性。”
在戴维眼里,叶诗文和大多数中国游泳运动员一样,游泳是提升自己和家庭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准的重要出路,所以他们不懈努力,“如果我想出国训练,钱不是问题;如果我要进行高原训练,钱不是问题;如果我想聘一位助理教练,钱不是问题;如果我想采购一些新设备,你猜怎么着?钱不是问题。”
说起游泳的相关科学设备,叶诗文、孙杨和如今的中国游泳运动员已经和欧美泳将一样享受高科技设备带来的改变。杨红春博士在浙江体育科研所从事游泳队的科医保障工作,也是孙杨、叶诗文等奥运重点夺金选手的科医保障团队成员。他透露,孙杨、叶诗文之所以能够在奥运赛场“比翼双飞”,离不开科技力量的重视与投入。
杨博士举了个例子:省体科所2011年买了一套游泳运动影像采集设备,这套设备能把运动员训练时的动作录下来,供教练分析。别小看了这套设备的作用,有时候教练指出的毛病,运动员自己意识不到,通过影像逐帧回放,可以找出问题所在。训练时,一台摄像机在水上,一台在水下,还有一台安装在池底。据杨博士介绍,这套水下拍摄系统还用上了航天材料。因为游泳池水的腐蚀性很强,甚至比海水还要强,一般的设备很快就会被腐蚀得不像样子。
【保障】
总局请来体能“洋管家”
浙江省每年投入上千万
目前,世界泳坛的顶尖选手都有完善的保障团队,这其中,运动医学方面的保障是重中之重。
为了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育总局与美国身体功能训练公司(Athletes Performance公司)签约。这家公司为全球的专业运动队提供“体能管家”。“为了备战伦敦奥运会,体育总局特意聘请了外籍体能师,作为体育总局训练局专家团队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专家组成团队,配合包括游泳、乒羽、女排、击剑等在内的各项目的国家队进行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司长蔡家东看来,这也是打造“复合型团队”的开始。
目前,中国游泳队配备了先进的生化指标采集系统,每天都能通过科学数据判断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身体情况,这也大大提高了训练效果。在叶诗文的日常训练中,科研团队会对叶诗文每天的训练强度和身体机能进行评估,最终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再与教练沟通,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尝试改进技术环节,提高成绩。
“我们省的科研医疗保障团队有接近20人,分成两组负责数据分析,孙杨和叶诗文肯定是监控的重点。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还会邀请全国的专家进行会诊,争取拿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游泳队科研医疗保障组负责人韩照岐看来,如今的叶诗文比当年的罗雪娟幸运,“因为那时候罗雪娟没有这么强大的科研保障团队。”
据了解,除去国家不断加大的投入,叶诗文所在的浙江省每年投入的经费也有上千万。叶诗文曾经在澳大利亚跟随肯·伍德训练。伍德表示他和中国游泳协会从2008年开始就有一份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游泳运动员分批前往伍德在布里斯班以北的游泳学校接受训练,每批学员训练两个月。参加伦敦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中,有15人外加5名接力选手曾在伍德的学校里受训,“中国队每个月按照运动员的人数付给我酬劳,酬金是我训练本土运动员的4倍。中国人在游泳项目上投入很大,我非常高兴和他们合作。中国人的哲学是:他们要成为最棒的。每当有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或游出个人最好成绩,中国都会给我发放奖金。”
【特训】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开阔了心胸和眼界
和孙杨一样,叶诗文的成功也得益于近几年运动员全面“走出去”,到游泳强国学习、训练。
中国“蝶后”刘子歌就是第一批留洋的“正规军”之一。此后,刘子歌的成功促成了中国游泳选手的大规模留洋。目前,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也成为中国游泳队最主要的训练基地,几乎所有国家队队员都在这里进行过集训。此外,美国多个地区也成为中国选手经常去训练的地方。
叶诗文属于去海外训练比较晚的一批队员,相比较而言,叶诗文在丹尼斯的训练效果不如孙杨来得好。对叶诗文来说,丹尼斯的训练计划量有点大,有些吃不消,“我是那种不能练得特别多的运动员,那里训练量特别大,我不太适应。”
在肯·伍德教练那里,叶诗文尝试到了游泳的乐趣,“澳大利亚外教的训练方式很轻松,我基本每天上午两个半小时,下午两个半小时,他让我觉得练习游泳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肯·伍德表示最新的科学训练让运动员提升技术的同时也开阔了心胸和眼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运动员变得更轻松。他不仅训练运动员,也会向中方教练传授训练方法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教练很多都是退役的游泳运动员,只是专注于教授动作,没有任何运动科学理论。叶诗文在国内的教练对她非常严格,我希望教练们能够打开思路,我和叶诗文聊天,我告诉她,‘你必须自信,享受游泳’。我说,‘来吧,叶,开个玩笑,笑一笑’。她果真笑了起来,这不是很好吗?”
海外训练带来了训练的理念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国游泳队和游泳运动员正在辩证地看待中外游泳训练和理念的区别。中国游泳队的前掌门人陈运鹏说道,“在中国传统的训练理念中,比较重视超长距离的无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和有氧训练等,忽视了比赛速度训练、水中训练和每划效果练习。这几年通过学习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长处,同时保留了中国游泳的长处,保持了‘两条腿走路’。”
除去海外特训,叶诗文成绩的提高还依靠高原训练。去年世游赛拿下冠军后,半年里叶诗文远赴澳大利亚特训了五周,回国参加完南昌城运会后便前往高原进行了七周特训,直到2011年的倒数第二天才回到浙江。伦敦奥运前,她再次进行了高原训练,“没想到成绩会这么好,之前训练一直都是高原有氧训练和强度训练,非常累,但是也真的很有效果。以往我就是因为力量不够,蝶泳和仰泳两种泳姿才会比较弱,以至于即使是强项自由泳,也没有足够的体力去追,高原训练增加了我的有氧能力和身体力量,对我还是有蛮大的帮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