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中国击剑队的领导、教练、队员和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合影留念,欢笑声在伦敦EXCEL中心击剑馆内回荡,王海滨却在一旁来回的踱着步。兴奋与喜悦之情仅仅在一个多小时前雷声比赛获胜的那一刻从王海滨身上爆发出来,随后,他就似乎想要跳出这个纵情欢乐的场合,他连话也不愿多说,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此时此刻还有谁能比他更懂得这枚男花金牌包涵的百般滋味。
过去12个小时,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的三十余场比赛在这里举行,从第一轮直到最后的决赛,击剑馆内的上座率始终在九成以上。进入四分之一决赛之后,已经没有东道主选手参赛,但这并不影响观众的观赛热情,击剑运动在欧洲的强大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选手雷声的第一场硬仗是在半决赛面对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选手巴蒂尔,现场零星的“中国队加油”声完全被绝大多数观众支持欧洲选手的呐喊所淹没,浩大的声势似乎要将中国选手逼入孤立的无助境地,雷声能听到的,惟有王海滨在他背后大声的鼓励。
现场观众的这种热情与冷落的强烈反差,对于王海滨来说太过熟悉,“击剑作为一个起源于欧洲的运动项目,欧洲人对这个项目的喜爱和对这个项目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王海滨在赛后表示。
1994年,王海滨与叶冲、董兆致在雅典世锦赛上首夺男花铜牌,开启了中国击剑历史上著名的“三剑客”时代,但这样一支来自东方的队伍,要想融入欧洲人统治已久的剑坛谈何容易。
补习击剑文化知识、苦学法语,为了真正理解击剑运动的真谛,王海滨与他的队友们不仅要完成普通中国运动员每日的高强度训练量,还要让自己从一名中国运动员蜕变为真正的“剑客”。只是付出了很多,回报却未必能够如愿。
听惯了观众为对手加油,也习惯了裁判对自己的偏见,中国男花“三剑客”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两次屈居男团亚军,裁判对欧洲选手的偏袒让中国男花在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也未能圆奥运冠军梦,这也成为了中国男花持久的遗憾。
雷声在伦敦的夺冠被外界视为是中国男花三剑客曾经的遗憾得以弥补,但王海滨并不这么认为,“中国的男花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世界最好的水平,需要一个成绩来证明它的能力和实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今天,雷声终于拿到了,中国男花终于跨过了这道坎。”王海滨平静的表示,“但雷声书写的是他们的历史,不是我们的历史。”
“我从没想过我们当年的遗憾要由年轻队员来弥补。奥运会四年一届,会一届一届进行下去,它是属于雷声以及以后更年轻的队员,历史是要往前走的,我们不能总往后看。”
中国男花年轻一代运动员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与“三剑客”时代迥异,当雷声在男花决赛中领受到一张红牌时,王海滨可以用熟练的法语向裁判据以力争,为弟子争取正当权益,“如何面对裁判也是比赛的一部分,比赛中,我们既要和对手比,也要和裁判比。和裁判理论是必须的,这有助于我们在下面的回合得到有利判罚,在这种大赛中,我们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但也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王海滨一代人曾经遭受过的一次次不公正待遇,已经化作中国男花最终圆梦的基石,“眼光要朝前看,中国男花还会有更多的梦想去实现”,王海滨不愿让自己昔日的成绩与遗憾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包袱。雷声知道,恩师心中的那块禁区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能够踏入。只当繁华过后、喧嚣散尽,王海滨独自一人回味。
雷声打入决赛的消息传出后,一整天都没有多少中国记者的EXCEL中心击剑馆突然涌入了大批中国媒体,媒体期待见证雷声夺冠的一刻,但这枚金牌所包涵的辛酸苦辣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雷声的夺冠不仅改写了中国男花的历史,也突破了100多年来欧洲选手对男子花剑奥运会冠军的垄断,一名意大利《米兰体育报》的记者非常希望了解这位创造历史的中国“剑客”。他本以为能够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中国击剑运动势必像足球一样流行,雷声肯定在中国很出名,他也应当和意大利顶尖击剑运动员那样在为职业俱乐部效力,当他得知他所设想的一切都是错误时,他一脸惊愕,只能由衷的称赞中国击剑运动员太了不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