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25000人的喝彩还是一地嘘声?这是一个貌似简单的选择题。然而,在7月31日的伦敦奥运赛场上,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在没有任何夺金希望的情况下,尼日尔首位奥运赛艇选手吉博·伊萨卡用比多数对手慢了1分多钟的时间完成比赛。当别人都比完后,他还在那里默默地划着,长长的赛道上,留下一道水迹。孤独,但不难过,因为,他获得了25000名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为他的坚持,也为他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同一天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小组赛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与韩国组合双方在场上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比赛时温布利体育馆内嘘声四起。在比赛的过程中,现场观众曾试图用他们的掌声让于洋/王晓理展现水平、尽力比赛,但在这样的努力失败之后他们再次送上一地嘘声。
不管究竟是谁主导了这样的选择,毋庸置疑的是,在金牌的诱惑下,奥林匹克精神、公平竞赛的原则、对观众的尊重被抛诸脑后。
满场嘘声很容易理解。无论谁买票去奥运会的现场,都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赛事。如果中国队最终拿到了这块女双金牌,这枚金牌对于志在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中国代表团来说究竟是加分还是减分呢?
也许有人说,这么做不过是合理利用规则。但是,钻规则的空子拿金牌真的比尊重其它参赛队伍、尊重观众、尊重这项运动、尊重体育精神更重要吗?
(王镜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