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晚上,我照常去一家公司上课。是一家全球顶级会计事务所,学生们也自然是“精英”。
我问他们对奥运会有什么看法,对今天的“中国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有什么看法。
一位英国律师回答,肯定很不爽啦!
为什么呢?
观众付钱买了票,他们就该好好打球。
你的意思,就比如看拳击一样,你要看到腥风血雨,才过瘾?因为你付了钱,买了票,他们不过是表演者,或者说……一个玩物?
我顶了回去。学生不说话了,但是,我知道,我既不能说服他,也不能说服任何人,我只能代表我自己的声音。
抱打不平
我看到于洋和王晓理的愤怒和无可奈何。
“运动员的伤病你们懂吗?辛苦的带着伤病备战了四年,说取消就取消我们的参赛资格。你们无情的打碎了我们的梦想。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但就是这么不可饶恕。”
于洋在微博上最后一辩。她宣布退役,今年是她的最后一战,没想到滑铁卢不是战败的,而是被规则击退,连抗争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了。
王晓理的微博则用了11个惊叹号来反击,“你们不完善的赛制却要我们买单!凭什么?你们取消的不只是一场比赛!而是我的梦想!!”
10年运动生涯的辛酸和泪水大概只有自己能明白,被嘲笑,不被认可,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如今终于可以征战奥运,可是梦断赛场。这种失落、失望、和沮丧,不知道我们是否能理解。
我们是不是可以给运动员们一点鼓励,掌声,和安慰?
议论纷纷
可是各方言论四起,骂声不断,令人心寒。一夜之间,她们从被赞美的奥运健儿,成了批斗对象。国人的金牌梦碎,情绪毫不犹豫的扣在两个女子身上。
“中国羽球最耻辱一败”,这么严重的词语被放到报纸头版头条,各方跟风者毫不留情,纷纷痛责羽毛球失误,选手消极比赛,一时之间,仿佛成了个道德审判。
各类词汇不堪罗列,“耻辱论”,“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一场肮脏的比赛”,“消极比赛必遭到谴责”,等等,我不知道两位选手看了之后如何面对,或者她们还敢不敢面对媒体,敢不敢看网上评论?她们,或许早就把头埋下,在一旁偷偷的哭泣。
哭有什么用呢?我们要的是金牌,不是眼泪。现实就是如此真实的残酷,前一分钟你还是为国征战的英雄,现在你为千夫所指,仿佛卖国。
苍凉无奈
事情真的有这么严重么?真的要这两个弱女子来承担所有的过错?
如果真的如此严重,我们早干嘛去了?这不是第一次,我们是有前科,还是被津津乐道的,因为我们赢了,因为我们没有被揪出来。
如今,东窗事发,我们为什么不先反思一下自己的体制?不反思一下这个催生冠军的体制,和唯金牌论的怪圈?这不是两个运动员忽然在赛场上临阵逃脱,他们所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团队利益。
何况,这么做不是她二人可以决定得了,背后自有无数推手在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她们,不过是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两个普通运动员。
我只是觉得,至少,我们可以不用这么刻薄。我们至少可以安慰一下,体谅一下运动员退场时的心情。
10年磨一剑,就等今日场上见高低,可是一朝走错,满盘皆输。连再拼的资格都没有了,何等苍凉和无奈?
奥运精神
我无意加入一场“亵渎体育精神”和“合理利用规则”两个派系间的论战,当然也无法去理论中国队是否该消极比赛,是否违反了所谓的“奥林匹克精神”。
这个自有公开公平的规则去判断,不是外人口水所能左右。我也并非想支持消极比赛,鼓励违背奥运精神。我只是觉得,在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赛场就是战场,拼的不仅仅是体力,自然会有智力和策略,谁让我们选的是金牌,而不是拼得最狠的运动员呢?
我们几时为落败者欢呼过,为他们背后的拼搏鼓掌过?我们这些场外的看客,要的不是金牌和荣誉么?
说到底,是我们这些看客间接制造了“消极比赛”,间接导致了各路运动员为了金牌而战,从而所做的牺牲、妥协,甚至服从灰色策略、指导。
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拼上梦想中的金牌,然后可以有底气面对10亿人的热切期待,面对各方媒体政府热烈的报道、渲染,于是他们终于可以卸下沉重的金牌包袱,说一声“我终于做到了。”
而那些没有做到的,那些落败者,则深深的觉得羞耻,尽管他们为次付出了一生艰辛的努力。
你不觉得畸形么?
《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标准之下,我们,这些场内场外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多一点互相理解,而不要把这场竞技变成了一个追逐金牌和名利的角斗场?BBC英伦网
相关新闻:
·于洋王晓理一天几乎没吃饭 家人被告知不要乱说
·李永波:于洋王晓理不对 但我们被动韩国人主动
·于洋暂不回国要为队友加油 与父母通话情绪低落
视频节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