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潘治 马向菲
历经7天的“乱战”,伦敦奥运会柔道项目3日落下帷幕。14块金牌花落十家。
战事之“乱”,不仅在于新人辈出而老将频频折戟,还在于传统强队地位不保,众多弱旅异军突起。从北京到伦敦的四年之间,国际柔坛已经经历了格局的巨变。
柔道项目历来难以卫冕,但让所有出现在伦敦赛场上的上届奥运冠军折戟沉沙的情况,在奥运历史上还属于罕见。伴随着近一个奥运周期里成绩最为稳定的中国名将佟文在3日止步女子78公斤以上级半决赛,7名北京奥运会金牌得主(包括从男子73公斤级转至81公斤级的阿塞拜疆选手马马德利),在伦敦全部遭遇滑铁卢,无缘冠军。
本届奥运会的14枚金牌共由10个队瓜分,56枚奖牌(每个级别有2枚铜牌)覆盖23个队,与上届奥运会9队夺金、25队获牌的局面没有太大改变。但仔细分析则可发现,实际上并非如此。
从上届比赛一枚奖牌都没有,到这次3金1银1铜位居金牌榜首位,俄罗斯队的崛起堪称伦敦奥运柔道赛场的最大意外。传统强国日本队经历了从雅典的8枚金牌到北京的4枚金牌滑坡之后,本届大赛进一步跌落,仅获1金。虽然另有3银3铜入账的日本队占据了奖牌榜首位,但与同样收获7枚奖牌却包含2枚金牌的法国队相比,日本队的尴尬不言自明。
至于中国队,虽然出征之前众人已经明白,此次中国女柔很难实现四年前3金1铜的辉煌,但最终仅以1银1铜结束征战,还是令人觉得意外。尤其是近年来难逢敌手的佟文,失去了最有希望的一枚金牌,成为中国女柔的“最痛”。徐丽丽在女子63公斤级的银牌,成为中国女柔在本届赛事的唯一亮点。23岁的内蒙古小伙阿拉木斯虽然舀到一张宝贵的入场券来到伦敦,但首战即负,说明中国柔道男队依然与世界强队相距甚远。
强队不强,自然对应的是弱旅不弱。年仅20岁的格鲁吉亚小将沙夫达图什维利则连克多位高手,在男子66公斤级决赛中获胜;俄罗斯选手加尔斯强以一本完胜日本名将平冈拓晃,在男子60公斤级夺冠;美国偶像选手哈里森摘取女子78公斤级桂冠,成为美国首位奥运柔道冠军——这样的例子在伦敦已经见怪不怪。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世界柔道联盟采用了一些新规则,如禁止使用“抱腿”以及“穿腿”的动作等,以此增强比赛观赏性。本届奥运会上,罗马尼亚的卡普里奥柳在女子57公斤级决赛中因抱腿进攻而被判罚以一本负于日本名将松本薰,成为新规则的一个“牺牲品”。
如果说柔道项目在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中、日、欧三足鼎立之势,那么本届伦敦奥运会上则堪称局势大乱,除了非洲、大洋洲之外,其余各大洲的代表团均在伦敦获取各自收获,国际柔坛展现出“多极”的格局。(完)2012/08/04 02:33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