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参加国际大赛的运动员来说,说好英语有时候真的很重要。
这两天不少人还在关注丁宁的事,一场比赛中被裁判罚掉四分,这对于任何一个运动员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这一次据说,如果丁宁能直接用语言与裁判沟通,至少能挽回一两分。
整场比赛,丁宁只能用手势与裁判沟通,这种手势交流,让她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发球到底哪里出问题。有人根据视频画面中丁宁的唇形,看出她被罚掉2分后,连续问了裁判两次WHY(为什么),裁判也做了回答,但是,她似乎没听懂。
可能是丁宁的英语不好?事实上,丁宁曾评价自己的英语水平:听力不错,口语差点儿。
其实,早在前年,中国女乒主教练施之皓就要求队员集体学英语,争取能“速成”,在奥运会上能使用英语交流。但至少目前从丁宁的表现看,这项计划失败了。
无法用英语与裁判交流,不仅仅是女乒的问题,大部分的中国运动队都有这个短板。队员想要学点英语,繁重的训练内容,又让他们有心无力。
这样的亏吃了不止一次。
2003年,当时的男足国家队门将安琦,在一场国际比赛中,因为一句how many(多少次了)发音不准,被裁判听成how Maney(多少钱),出示红牌罚下。
对此深有体会的还有足球名将范志毅,他曾表示,因为语言不过关自己吃过不少亏,“在球队内部,语言不通会影响和队友、教练的交流;在球场上,不会说英语也会造成和裁判发生误会。”
当然,中国运动员中也有英语说得好的。姚明和李娜就是榜样,他们流利的英语,为职业生涯提供了很多便利,绕开了多少不必要的麻烦。
中国运动员要真正走向世界,还得在英语学习上下工夫,否则丁宁式的“冤案”永无止境。
(文/记者 王金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