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堂:伦敦奥运不再狂热 愿多些公平少些丑闻
刘玉堂
我在一座大山脚下采风,经不住奥运会的诱惑,从开幕式直播到现在,一直在熬夜追踪,也一直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没找着感觉。按说4年一届的奥运,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期待与情感,一旦引爆,完全有理由激动乃至狂热一番,可就是不如原来想象和准备的那么激动,何故?就因为少了些对奥运的神秘与膜拜,缺了些北京奥运会时的狂热与激情,而多了些局外人看热闹般的理智与欣赏、淡定与从容。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刚刚过去没几天,留在我脑海里的就只有工业与技术了。比方用钢水浇灌五环,用铜花瓣组成主火炬工业化及技术性都非常高,也让人眼睛一亮。但要说创意有多新,则未必。它给我这样一个印象:此前的奥运会开幕式,一般都在点燃主火炬的方式上动脑子;而此次奥运,则是在主火炬的建设上费力较劲。就像划火柴,此前是表现如何划得好看,现在则是展示火柴如何制造!我暗自构想,若是让每个代表团扛着一捆干柴进场,将其堆成一座小山,之后再让小朋友一起点燃,岂不更有新意?你完全可以做出众人拾柴火焰高、薪火相传之类的解读。
我当时还在琢磨,他们是将主火炬作为开幕式表演节目的道具了吧?待开赛时再挪走?否则那场地怎么利用?或许他们技术水平甚高,圣火熊熊,也可以挪动?不想他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不够高,待他们将其挪至“伦敦碗”外的时候,那圣火还是熄灭了好在他们还没做出绿色环保及节约能源之类的解释。
奥运会期间在主会场燃烧的火焰,即奥林匹克圣火,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故而从取火到传递再到点燃,都有着庄严的仪式性。你因为技术性的原因悄悄将其熄灭了,再悄悄将其点燃,那当初何必点燃得那么庄重与隆重?特别运动员进场时,每个代表团的前边,都有一个小孩抱着一个稀奇古怪的东西,让人看着别扭,心中不爽。
让我们同样感到不爽的是,这边厢伦敦奥运会各项赛事如火如荼,那边厢叙利亚的国土上依然炮声隆隆。奥运会有一个好的传统,叫“奥林匹克休战”。它是国际奥委会根据古希腊神圣休战的做法设计的一项和平活动。在奥运会的起源地希腊,奥运会召开的本意就是熄灭战火、营造和平。自1993年起,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会通过决议,呼吁在重大体育赛事期间实行休战。联合国网站显示,今年的决议创纪录地得到了联合国全部193个会员国的赞同,其中就包括叙利亚。故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叙利亚交战方在奥运会期间能够放下武器。
我比较感兴趣并欣赏的是“伦敦碗”之外的故事,你在碗里搞你的开幕式,我在碗外要我的辛苦钱;你在碗里做广告,我在碗外抗议奥运会商业化。而那些搞奥运式罢工抗议的人并没有遭到驱逐或抓捕,表现了对普通人的尊重,比较人性化。
说到底,奥运会还是该姓体,奥运的精彩还是体育的本身。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奥运才显得奇妙无比。即便是1936年,在纳粹势力最为膨胀的时期,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仍一人独得四金,给了雅利安优秀种族观念一记最响亮的耳光。
对奥运会不再狂热,具体到体育赛事的本身,则是由于中国体育代表团从开赛至今,金牌数始终稳居榜首,我们不再穷人乍富,“金金计较”。
我们同时也会再一次思考,奥运会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关系。毕竟,倾一国之力打造出的冠军,可以代表国家的训练水平,却无法代表国民的体育水平。光靠奥运金牌,国民体育实现不了小康。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件小事:北京奥运会至今,依然有不少电视台保留着类似“奥运向前冲”之类的游戏节目。这应该是全民娱乐健身的一个好形式,因为所有参加者都是自愿的、业余的。但有人喜欢将所有带点比赛性质的活动专业化,就有那么个地区成立了一个专业队,专门到各地电视台参加此类节目的活动。他们与那些第一次参加者一起参赛,收获颇丰,奖品多多,诸如手机、空调乃至小轿车等等,自己用不了,还搞了个批发商店,专卖此类奖品。此事说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知道内情者就不爽了,因为他们将一个很好的大众娱乐健身活动整得变味了。
伦敦奥运会,我们不再狂热,但依然会激动,为奥运英雄,为每一次升国旗、奏国歌,还为那些为奥运付出过的失意者。
我还希望,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少一些黑色时刻,少一些灰色时刻,少一些嗑药英雄,少一些瞎眼裁判,一句话,少一些丑闻与愤慨,多一些竞技与公平。
最后,顺便问一句:那个挪到“伦敦碗”外边的主火炬,闭幕式的时候,是不是还要再挪回去?
(作者为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