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派记者 王白石
与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相比而言,乒乓球被习惯地称为小球,乒乓球作为我们的国球,50多年来,我们始终占据着竞技比赛水平的世界之巅。在伦敦奥运会,能吸引如此多的外国爱好者,没想到。
前几天随朋友参观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塔桥。在塔桥与伦敦桥之间的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在这寸土寸金的宝地,伦敦人辟出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草坪绿地,专供伦敦人运动、休闲和孩子们嘻戏。可能是奥运会召开的原因,这里每天都不间断地露天直播奥运比赛实况。当天正好播放男子游泳决赛,满绿地的人席地而坐,呐喊、狂呼、口哨响成一片。还真就有不为所动的,只见绿地边上两张乒乓球台上,同样围满了外国人,他们在饶有兴致地观看伦敦人打乒乓球,打球的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在中国男乒张继科与王皓争夺冠亚军的比赛现场,记者再次感受了乒乓球的无限魅力。恰恰我们去晚了些,进场后好不容易在记者席上挤了个座位。现场比赛的激烈、紧张程度自不必说,单说这现场的气氛,火爆得让你难以想象,鼓掌、狂吼,再加上跺脚,跺脚引起的共振,令你担心阶梯看台能否塌掉。局间回头往看台上扫一眼,满眼的老外,不时间还能听到他们喊着洋味的“王皓加油”。
偶然间我们发现右上边不远处,原国际乒联主席,75岁高龄的徐寅生也来观看决赛,只见他一会儿左手托脸,一会儿两臂相叉放在胸前,无论比赛多么激烈,都显得那么从容淡定。是啊,有着中国乒乓球届“三巨头”之称的徐老,是中国乒乓球发展的见证人,他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后,经常穿了运动服和运动员一起打球,并时刻关注年轻运动员的技术和心理。在他担任国家乒联主席期间,积极推动了40mm大球取代38mm小球。如今,他担任中国乒协主席和《乒乓世界》杂志的主编。
姑且不去探究外国人是喜欢乒乓球的技巧魅力,还是运动魅力。在中国的外交史上小小乒乓,对推动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是起了不小作用的。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民间外交特使。
据说,乒乓球起源于英国,伦敦人喜爱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我们把乒乓球打到了世界水平,乒乓球也自然成为中国的关联词,无怪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外媒记者发问都提给中国运动员。而季军的德国运动员在回答记者问他下届奥运会目标时,他打趣地答道,只要有中国运动员,就没有我的奥运冠军梦想。其实足球的起源在中国,可谁会把足球运动和中国关联呢?(本报伦敦8月3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