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交通要秩序不管效率
(全国日报-搜狐奥运联合报道团 宋澎)到国外采访奥运会的记者都知道,两件事是最重要而且是必须解决的,一是通讯,二是交通。吃和住尚在其次。
从飞鸽传书到电报、电话,不知经过多少漫长岁月。但是进入电子化时代之后,人类的通讯方式出现了飞速发展。记得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中国的记者出国采访大赛,行李中一定会带上一部传真机和一摞资料。但是互联网时代让这一切成为历史。一部电脑,既代替了笔和纸,又“兼职”传真机、资料库。尽管在伦敦奥运场馆区,仅仅申请一个特许上网号就要小200英镑。但是毕竟通讯已不成为问题——现在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收稿件、了解信息。
与通讯相比,交通似乎无法实现互联网式的飞跃。每项大型体育赛事的交通问题,因此成为了令组织者最头疼的事情之一。来奥运会之前,看到一些关于伦敦交通问题的报道,诸如“一个事故导致堵车51公里”、“奥运期间每天增加300人的运量”……这多少有些让人担心。可是赛程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伦敦的交通状况,远比我们预计的要好。
伦敦奥运会的场馆多位利用原有的,或临时搭建,所以分布在城市的所有方向,记者要想西北方看完羽毛球在跑到东南方看射击,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奥林匹克公园在东北,网球赛在西南……所以伦敦奥运会记者每天在路上奔跑5、6个小时只能算是平均数。虽然耗时长,但每天路上的用时基本可以预计,这是我们对这届奥运会迄今最满意的地方。
伦敦有700多万人口,市区面积似乎也没北京那么大,但是伦敦的轨道交通却很发达。据说,伦敦的地铁历史可以追溯到1860年前后。虽然很多线路上跑的列车已经很古老,速度不快、密封不严、噪音也大,但是他们运行规律、换乘衔接紧密、网线分布密集,站口离目的地较近。因此在伦敦乘坐地铁,几乎可以到达伦敦市的所有奥运场馆。我们住的酒店离媒体班车枢纽不远,可是大部分时间我们还是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前往目的地,原因是地铁比路面上跑的媒体交通班车要快很多。
伦敦城区的老建筑保护得很好,这也使得伦敦市区的街道、公路比较狭窄,伦敦道路上的每条行车线,要比北京的窄很多。担负接送记者的班车大部分是双层大巴,在狭窄的街道速度开不快。为保证奥运会专用车辆的运行,伦敦在市区开辟了总长度48公里的奥运专线。但是几天下来,这些专线的作用还没有感觉到。一方面是,在伦敦我们还没有遇到堵得走不动的情况,另外,很多专线上好像什么车都在跑。除了开幕式结束当晚,我们乘坐的大巴撞上立交桥限高栏杆、4天前从奥林匹克公园开往市中心的高速铁路因故障停驶了一个来小时、看完田径等重要赛事结束后要在地铁站排队等半个小时外。让我们惊心的交通问题还没有遇到。
奥运期间伦敦交通之所以还算平稳,除了号召市民少出门甚至在家办公、过去几年伦敦投入65亿英镑到公共交通之中外,交通管理系统中大量使用智能设施也在奥运会期间显现效果。很多伦敦的街道上都装有流量监测装置,管控中心可以随时了解各路段通行情况,随时分流。
我个人感受是,伦敦街道狭窄,车辆速度不快但总让人感觉在走的原因是:伦敦的单行线很多,不管你是否多跑路,只求不形成堵塞——为了秩序,只能牺牲效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