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购姐”和“导购姐”
全国日报-搜狐奥运联合报道团 孙嘉晖 本报伦敦8月5日电
中国人到底有多强大?看看奥运赛场,再看看伦敦商场,你便会明白,中国人的强大不光表现在能抢金牌上,还有到处搜街扫货,一掷万金将奢侈品带回家。
这和奥运会有什么关系?当然,中国奥运健儿来伦敦总不能光“掘金”吧,英国人才不做这赔本的买卖,来到英伦三岛的衣食住行,特别是临走了还要“打包”手信给亲朋好友,一不留神钱包被掏空了,难怪有“代购姐”惊呼:东西好,钱太少。
实际上,抢金牌和消费,这可以被视为奥运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所处的流通环节不同。
在此,笔者要说说这“代购姐”,顾名思义就是帮亲朋好友、闺密代购货品的女性。“代购”在中国人当中特别流行,比如,笔者在伦敦就碰到奥运会冠军罗雪娟、乔红以及奥运裁判、官员等“代购姐”,她们妹妹出现在购物街,比满载而归,大包小包地往酒店里扛。
当然,体育圈里的“代购”行为决不能退而广之到欧美人身上,她们不但不会这么做,还会对中国朋友的“奢侈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持怀疑态度。
伦敦奥运会女子曲棍球中国裁判苗琳,奥运期间的闺蜜是澳大利亚警察丽萨,虽然两人已经是多年老友,但说起“代购”这事,后者还是会瞪圆了眼睛作惊诧状。
如今,“代购”早已蔚然成风,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能看到手提大包小包往回扛的背影。奥运会吸引如此多游客到伦敦,特别是华人杀到,让本来已经受经融危机影响而疲态尽显的奢侈品市场再次活跃起来。
于是乎,在华人强大购买力的刺激下,华裔“导购姐”应运而生。不管是在机场、比斯特购物村,还是伦敦各大名品卖场,几乎随处可见操着流利国语或者粤语的导购小姐。
笔者在公家车上结识一位华裔“导购姐”,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位英文名菲奥娜的“80后”,毕业于英伦排名第三的帝国理工学院,虽然所学专业与市场营销无关,但她还是利用暑假找了这份兼职。
“反正假期回家也没事做,权当实习体验了,”菲奥娜表示,“现在很多中国留学生都在伦敦,有当奥运志愿者的,有兼职打工的,反正奥运会嘛,伦敦人把整座城市让给了游客,我们就做点贡献,赚点学费。”
据介绍,像这样的“导购姐”群体相当大,客户自然也直指财大气粗的华人群体,语言上没有障碍,加上服务周到、态度亲切,很多华人进店会直接找华裔导购姐介绍产品。
如何解读中国人抢购奢侈品的行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中国人真的财大气粗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中国人来了,带着美元、欧元、英镑来了;如同中国奥运健儿争金夺银般气势汹汹,全世界都会渐渐习以为常。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