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借助网络搜索,我恐怕没法如数说出奥运会的26个大项目,更不用说大项之下的300个小项,可以肯定,其中一定有好些我闻所未闻的。即便如此,我以为自己还算不上十足的奥运盲,冷门生僻如现代五项、马术项目倒也略知一二。
于是,勉强以我为参照物来看,罗格先生的那句,“伦敦奥运会的26个项目地位是一样的”就已经没法实现。在罗格眼里,这些项目放在一起,才能体现出奥林匹克的价值观,让更多人欣赏到奥林匹克的魅力。可惜,罗格并不能保证这些项目能够均匀地普及到世界各地,哪怕从赛事转播和报道方面。
中国人奥运视野的延展,完全取决于我们优势项目的扩张。十多年前,提到奥运,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跳水是很多人可以想到的,随着那些“零的突破”,我们发现,原来田径还有110米栏,击剑有花剑重剑佩剑的差别。就算是传播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国家视角”的制约依然存在。
选择性转播和传播可能只是一个方面。在本国运动员夺冠时同感荣耀是大部分人的自然反应,反过来看,它也促进了传播的选择性。这样的情况大概符合世情,只是不同的国家程度不一罢了,比如朝鲜人民可能还在反复观看着举重、柔道回放,而文明程度更高的国家关注的内容则相对广泛。
实际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无法摆脱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困惑。现代奥运会创始之初回溯和塑造的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友谊之下,舍去了宗教背景、城邦荣耀甚至一些残忍血腥的事实。彼时的希腊城邦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而接受参加跨城邦的竞技运动,某种程度上,今日的国家也不能摆脱相似的逻辑。
换句话说,现代奥运的重在参与,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的世界主义理念及其实现,始终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现代奥运史上的数度政治对奥运的成功干预即是证明。
矛盾始终存在。一方面,奥运会被赋予了众多的美好价值,我们希望藉由它重新相互认识、紧密团结、包容尊重;另一方面,一个体育盛会又能承载多少意义,甚至说,有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让所有国家、所有人放下分歧、彼此了解、建立共识?
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以及四名个人名义参赛的运动员参加了本次奥运会。我们自己和主要几个国家,又或者伊拉克、阿富汗等情况恶劣国家的个别运动员之外,奥运会并没有让我们多认识几个太平洋岛国、不曾听闻的民族。估计更没多少人知道,个人名义参赛的其中三个原本代表荷属安地列斯,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国家,它于2010年解体,会员国资格随之取消。从这个意义上,虽然人类确实没有变得更狭隘,但显然,我们也远没有想象中豁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