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6日发布声明,就其网站刊载了一篇将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和兴奋剂联系在一起的文章道歉,其相关负责人也向新华社记者解释了这场由奥运延伸至科学界的风波中出现的一些误会。“我们向我们的读者和叶诗文道歉。”《自然》杂志负责人说道。□据新华社
刊登诋毁文章引众怒
《自然》杂志于伦敦时间6日下午在网站原文下方发布了道歉声明,其中提到:“我们注意到相关讨论中指出的一些错误,以及相关统计中缺乏更多的细节(我们现在回头看对此表示遗憾),造成了我们支持指责叶诗文的印象,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我们的意图。”
这篇名为《为什么奥运会上的卓越表现引发怀疑》的文章作者署名尤恩·卡拉韦,于8月1日发表在《自然》网站上,其中认为叶诗文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的卓越表现是“异常”的,即使当前的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完全排除服用兴奋剂的可能。
该文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愤慨,由于《自然》的主要读者群体是科研人员,他们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非常有力的批评。比如署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Lai Jiang的网友在《自然》网站上跟帖评论说,该文关于叶诗文表现“异常”的结论,来自不合适的数据比较,在统计学上是“典型的为了目的而选取数据”;此外,即便药检结果清白也不能排除服用兴奋剂的说法属于“不可知论”,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发表道歉声明望原谅
许多中国科研人员向《自然》杂志提出了抗议,北京大学饶毅4日向《自然》总编辑发出了公开信,指出“卡拉韦的报道说得好听是草率,说得难听是种族偏见”。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的王立铭还发起签名行动,提出如果《自然》不道歉就抵制《自然》。据王立铭介绍,他在伦敦时间6日下午向《自然》发送了已收集到的1060个签名,随后不久就收到回信,《自然》表示已经做出了回应。截至发稿时,该行动已经征集到约1500名中国学者的签名。
这份道歉声明由《自然》的杂志主编蒂姆·阿彭策勒和《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共同署名。阿彭策勒告诉新华社记者,《自然》杂志除了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文章外,也还有一些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包括此次引发争议的新闻文章,他是这个板块的负责人,对于此次风波,“这份声明正表达了我们想说的。”
阿彭策勒还提到,这篇引发争议的文章“只是发表在《自然》网站上的新闻类文章,不会出现在正式出版的《自然》杂志中”。
《自然》杂志于1869年在英国创立,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常与美国《科学》杂志并称为世界两大顶级学术刊物。
“潜规则”
陈一冰以金牌动作拿了银牌,总教练黄玉斌连续发表微博痛斥当场裁判,认为这是对运动员的掠夺,国际国内媒体也纷纷表达了对裁判判罚的不理解和对陈一冰的支持。
我觉得,媒体抨击裁判是媒体的本分,何况这次裁判确有值得诟病的地方。陈一冰的动作相当完美,对手吊环上的动作难度与陈一冰同为6.8,落地时不稳出现瑕疵,但是在“吊环王”董震看来,扎内蒂器械上动作规格更高,动作完成味道不如陈一冰,我们输得不冤。作为普通爱好者,我们对于技术细节缺乏评判能力,衡量体操运动员水平就只能看落地是否稳定、器械上是否失误、动作是否飘逸,真正能评判的还是专业人士。
不过黄玉斌公开发难,给人感觉缺少足够底气,四年前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的9枚金牌拿得爽,伦敦就不能不还债。这就是体操的潜规则,深谙此道的黄玉斌应该清楚地知道,今天这“占了便宜没够吃亏难受”的心态只怕会对后面中国队比赛带来影响——当然也可能是老谋深算,通过对裁判和技术委员会施压,使中国队不至于连续吃亏,至少获得一个相对公平的待遇。
可能有人会说,陈一冰都给糟蹋成那样,总教练说几句公道话都不可以吗?体育比赛、奥运会难道不应该公平、公正、公开的吗?道理不错,但那就像在风中飘的答案,看不见摸不着,能看见的却是凡计分计点项目,从来缺乏公平可言。就以体操为例:2004年雅典奥运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中,韩国选手梁泰龙的金牌被美国选手保罗·哈姆偷走了,单杠决赛中被黑的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如果不主动站出来向观众示意,比赛根本无法进行下去。涅莫夫的遭遇与今日之陈一冰何等类似!那种大将之风与其说是内心的豁达,不如说是对体操潜规则的无奈和深刻了解:今日的受害者,可能是往日的受益者;今日的受益者,可能是未来的受害者,体操界内自有其一套生存法则与游戏规则。
黄指导真的无需那么激动,领队叶振南就说得很含蓄:“这种事在中国体操腾飞的过程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有规定动作的时代,我们老一代的体操人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呀!所以,我们要求运动员只有加倍训练,技高一筹,除了征服观众,征服对手,还要征服裁判,才能获得优胜。”这些话,我在国内比赛中也经常听各地方队教练说。历届全运会都有传闻,赛前国家队就已经根据各省市运动员在国家队的表现“分配”好了冠军归属,九运会还为了搞平衡弄出不少并列冠军,国内比赛都在潜规则,你凭什么要求国际比赛里裁判就不能对你潜规则?
都在一个酱缸,谁都别说谁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