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引发的许多话题,令中国观众争论和纠结。对于这些问题,美国《体育画报》记者格兰特-瓦尔有着自己的视角——
关于金牌榜
>>>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纽约时报》的头版也天天有奖牌榜。体育,就是有关竞争。有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也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我对此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但不同的角度去看奥运也很正常。我们会讲到伟大的体育故事,伟大的个人表现,但关心一下国家的金牌数和奖牌数也是一个角度。
别忘了美国人也是一个很喜欢竞争的民族哦。
关于中美金牌之争
>>>美国人都很爱国,他们希望赢,这是肯定的。我相信中国人也一样。不过,这和之前奥运会上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竞争还是有点不一样,因为冷战已经结束了,奥运会竞争的这种政治层面的东西,不再和过去一样了。
另外,因为中国举办了2008年奥运,美国对中国的媒体报道更多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加深了,这是30年前的苏联无法比拟的。
总体来说,我认为两国在体育方面竞争,总比放到其他事情上——比如打仗——要好。
关于叶诗文遭质疑
>>>非常不幸,有些人看到刚出现的天才时,就是会有这样的想法。菲尔普斯出道时也是如此,当然,当时在美国媒体上对菲尔普斯的质疑,绝对比对叶诗文的质疑少多了。传统上,自行车、田径等项目有比较多的兴奋剂历史,游泳也是,但不能仅仅因为她来自某个国家,就开始质疑她。
对于一些中国体育迷对西方媒体报道的愤怒,我的建议是: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去聊,如果你选择把自己的能量用在愤怒上……这至少不会是我使用自己能量的办法,因为外面还有很多美好的体育故事。
关于举国体制
>>>看看奖牌榜,我觉得两种体制似乎都挺好,不管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
不管在哪种体系下,你要想成为奥运冠军,你就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在你还是个小孩时,你就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国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差别是训练的资金来自不同的地方,也许中国的运动员家庭牺牲要更大一些,但我认为两国之间的相似之处其实比相异之处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