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49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邹市明成功卫冕。
对于拳击这个项目的了解,我是从阅读拳王阿里的故事中获得的。在感叹阿里在拳坛所向披靡的雄风之余,也对这个项目抱有些许恐惧,一直都觉得拳击是一项特别野蛮的运动,拳手们出拳、进攻,在一招一式中,力度、方向掌握的偏差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好似你死我活的“野蛮打架”。但看了邹市明的比赛之后,我对拳击的好感陡增。
在弓箭等武器还未面世时,拳头成为人们自卫的武器,这应该就是拳击的雏形。也正因如此,拳击天然地与争斗、血腥、野蛮等词相伴相随。不可否认,在一些拳击赛事中,拳手们会出现流血、受伤,甚至死亡,但若因此而将拳击贬低为“野蛮打架”、“死亡者的游戏”,实为不公。拳击比赛有规则、有裁判。有规则,意味着拳手们不是想打就打,愿意打哪就打哪。有裁判,意味着伤害虽有可能出现,但却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一场经典的拳击对决,是体能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尤其是31岁的邹市明,年龄、体能、脚和跟腱伤,都制约着他的发挥。然而,他却用行动证明拳击需要智慧和技术,其中决定性因素是对比赛的判断和机会的把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