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谭云东
伦敦碗的奥运火炬熊熊燃烧了16天之后,全球瞩目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于当地时间12日晚落下帷幕。如何评价这届奥运会?各国媒体都有着自己的声音。
“一届成功的奥运会”
对于伦敦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评价是:“奥运会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们在伦敦展现出了各自的风采,经历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从这个角度说,伦敦奥运会是一届成功的奥运会。”不少外国记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来自俄罗斯《苏维埃体育报》记者索洛维约夫说出了大部分记者的心声:“的确,伦敦奥运会出现了不少瑕疵,但在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赛事,还是很不容易的,伦敦做得不错。”
以色列《国土报》专栏作家认为,伦敦的一切都很完美,成千上万名志愿者和善、有礼,进出奥运赛场秩序井然。英国人“对体育和运动员的无比热爱”,以及筹备本届奥运的巨大投入“得到了回报”。
美国CNN的节目制作人赞恩·纳比说:“我认为伦敦奥运非常精彩。当地媒体说奥林匹克公园人数超过200万,这清楚说明大家对奥运会的支持。”
韩国《中央日报》发表该国奥运官员的评论文章,表扬伦敦奥运会秉承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传统精髓”。英国《卫报》则称,奥运会将鼓励更多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
新华社认为,尽管瑕疵明显、各种赛事组织“乌龙”不断,但不可否认,伦敦奥运会依然是一届成功、值得铭记的体育盛事。
“英联邦的运动会”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认为,伦敦很成功地办了一届“英联邦运动会”。
白岩松说,在北京奥运会时,中央电视台要专门拿出两个频道甚至更多,来播没有中国人参加的高水平比赛。但在伦敦,这不可能。英国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平面媒体,英国金牌选手占据的新闻版块和报纸版面,只有博尔特、叶诗文才能拿走一些。叶诗文有这待遇,是因为有质疑的因素在里面。中国男篮对阵澳大利亚队,除中国人之外,全场都为澳大利亚队加油,因为人家是英联邦的。英国人喜欢博尔特近乎疯狂,也有一个重要因素:牙买加也是属于英联邦的。
对于这一观点,很多记者表示认同,来自美国纽约的记者琼斯就认为,伦敦奥运会太专注于对本土运动员的关注和报道,本土情结太重,心态不够包容、开放。
辽宁日报记者朱才威认为伦敦奥运会的视野应该更国际化,“我们看到的英国媒体,全是铺天盖地对英国运动员的报道,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报道得很少。奥运会毕竟是全世界的盛会,不是全英运动会。”
各种争议不断
没有完美的奥运会,伦敦也不例外。服务、组织、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引起了不少记者的抨击。
半岛电视台体育记者阿里认为,负责媒体事务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性上有欠缺之处,“在奥运会开始前,所有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专业课程的训练,他们必须知道自己该如何在奥运会上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是和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打交道。”
尽管地铁、班车、公交和出租车多管齐下,但是伦敦奥运会的交通还是让记者们觉得“问题”不小。上海电视台记者陈甜甜就亲身经历了奥运交通的一些“状况”,“场馆与场馆之间离得比较远,比如从我们所住的酒店到奥林匹克公园主新闻中心办公室就要走很远的路,我们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交通上。有时去地铁站的路线还会临时变更,没有人知道新的路线怎么到达,就连专车司机都经常迷路,很多人因此迟到。”
“整个奥运食品的价格太高,这里的饭菜可以说既没有味道也没有选择。”许多记者对于伦敦奥运会期间各大场馆以及新闻中心提供的食物大吐苦水,因为价格既贵、选择又少。
法新社记者布里格特认为这一届伦敦奥运会有着十足的商业色彩,“每天从地铁下来,你会觉得自己被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包围着。无疑,此次伦敦奥运会透露着十分强烈的商业色彩。” (本报伦敦8月12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