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结束了,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比赛,许多感人的场景,当然也有不少遗憾。很难给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中国代表团的成绩不如北京奥运会,却已是境外参加奥运的最好成绩。其实找到这样一个角度来表达“进步”,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未来中国的奖牌总数,肯定有升有降,不可能一直“进步”下去,否则终有一天,奥运金牌都会归中国,这不可能。
北京奥运会确实是个转折点,奥运还是那个奥运,但人心变了,社会思想也变了,那种一到奥运便万民激昂、几乎一个脑袋一张嘴巴的时代过去了。我认为对中国来说,这届奥运会最大的变化,是奥运话题的变化,看待奥运的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奥运跟我有什么关系,金牌跟我有什么关系,投入那么多去换取金牌值不值,金牌和价值观哪个更重要,中国的体育运动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有一些具体事件为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窗口,比如男子篮球等三大球的惨败,孙杨和朴泰桓从打嘴仗到惺惺相惜,羽毛球选手消极比赛被取消资格,刘翔摔倒退赛,女子举重第一次出现没有成绩,陈一冰以金牌表现拿到银牌等。
运动员也在变化,他们甚至是年青一代变化的象征。他们的表情更加饱满、丰富、自信和优雅,他们的言语开始逐步得体、独立、奔放。特别是姚明,这位历史上最成功最国际化的中国运动员,说了许多含金量相当高的成熟思考,对中国运动员来说这是石破天惊的划时代言论,比如,他说金牌不能比公民价值观更重要,体育发展要摆脱奥运周期思维,媒体要反思自己的表现等。
几乎在所有重大话题面前,舆论都会呈现不同的看法,众口喧嚣,互相激辩。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观点多样、思想多元的现实特点,靠几家媒体统一思想、引导舆论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谁都不能代替别人思考和表达。一方面,说明一些共同认知、价值常识还远远没有确立,各种思想互相撕扯,短时期看不到妥协和弥合的迹象。
这只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差别,不是道德情感的高下。有的媒体把发出不同声音的人称为“闲人”,说他们“见不得中国好”,怀疑他们的爱国心,这是武断的。情感的表达,因人而有殊异,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见并不是献媚堆谀才显得爱国,爱之深,才会责之切。清末,驻英公使郭嵩焘上折痛陈中国积弊之深,被清廷上下斥为卖国贼,现在回头看,那些只懂得抚摸的人才是真的祸国,他们让国家不觉醒,满足于幻象。我们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又何曾见对国家说过什么好话呢?
观点争执,不要拿品质说事,看到社会和人心的变化,冷静思考一下奥运期间提出的那些问题,才是国之大幸。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