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奥运会结束了,奖牌尘埃落定,选手回家,有开始,有结尾,这就是一个故事。再然后呢?那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么,那是什么样的故事呢?不知道。剧本还没写好,悬念只可猜测。
□新锐体育联合报道团
1
赞助商对刘翔痴心不改?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经历了退赛风波的刘翔据说让赞助商的市场损失达30亿元,个人商业价值损失也超过10亿元。但当时25岁的刘翔赛场前景依然被看好,所以,大多数的赞助商并未放弃对刘翔的支持,反而把这看做一次机会,得以向公众展示企业重情义轻利益形象。刘翔代言的品牌一度达到17家,而随着两个月前跑出了12秒87的成绩,相信有更多的企业会关注刘翔,指望在这棵摇钱树上再分一杯羹。
但在伦敦的突然失利让英雄再次倒下,29岁的刘翔能否出现在下届奥运会甚至能否继续出现在赛场都是个问号。在刘翔伤情无法预料的情况下,还有没有赞助商对他痴心不改呢?联想到连耐克都做了这样的官方声明——“刘翔是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我们很荣幸能够与他合作”——充满了告别的意味,也许,赞助商在两年内逐渐退出,将会成为事实。
2
谁将是新一代吸金王?
姚明退役,刘翔伤病缠身,中国体坛两大吸金王一下都退隐江湖,留下了非常令人遐想的空白。谁能填补这一空白,成为体坛另类江湖的王者,也是人们热衷猜测的方向。本届奥运会,中国体坛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成功卫冕羽毛球男单的林丹,夺取两枚金牌并同时破世界纪录的孙杨,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的成绩都非常出色,外形俊朗也不相伯仲,成为中国体坛新一代吸金王的有力竞争者。
目前,林丹代言的品牌已经超过10个,据说全年广告收入达200万美元,是目前中国体坛的“代言一哥”。而孙杨只为三个品牌代言,就目前看,似乎胜负已分。但是,考虑到游泳在世界的主流地位,加上孙杨21岁的年龄优势,两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可以这样说,林丹具有先发优势,但孙杨却“钱”程远大。
3
哪个明星会“触电”?
体育圈和娱乐圈,对于名利的渴望更为直接更为坦荡,所以也挨得特别近,重合特别多。曾是北京花样游泳队队员的陶虹,荧屏银幕持续出演,已经算得上成功了,而更多的运动员演员其实演艺生涯并不顺利。比如,体操王子李宁处女作即遭惨败,刘璇主持、广告、影视身兼多艺,反响却都是平平,最近一个例子是田亮,他演过啥,大家有没有印象?这些,让后来的同行难免多了几分踌躇。
但是,习惯了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们,如果还要过熟悉的生活,演艺圈还是比较恰当的归宿。祝福他们吧。
4
中国选手一枚金牌值多少钱?
在中国兵团出征本届奥运会之前,奖励制度已经拟定,如果获得金牌,体育总局将奖励50万元人民币——比不上俄罗斯,但超过了美国。其实这只是金牌选手获得物质奖励中的一小部分。运动员来自各省,各省当然会有奖励;运动员都有家乡,家乡人民也要表示一下;夺了冠,就有赞助上门,这也盛情难却……七算八算,一枚金牌值老钱了。
以2008年邹凯为例。他那年获三金,于是,国家体育总局一枚奖35万,共105万;四川省不甘落后,奖了150万;泸州市更大方,给了300万;温江县用住房抵了,120万住房一套;还有英皇集团的72万、霍英东体育基金的黄金和美金折合人民币200余万,再稍加一些企业代言,林林总总,轻轻松松破了千万。
四年之后,物价飞涨,奖金也应该水涨船高才是。让我们静静观望,看今年的一枚金牌能值多少钱,希望大家扶好眼镜啊。
5
李永波因包揽升职?
本届奥运会,中国羽毛球拿出了最出色的成绩,第一次包揽了全部5枚金牌。作为总教练的李永波自然功不可没。但因为消极比赛,中国羽毛球选手被驱逐出赛场,而明眼人也知道,这一定是出自教练组的“战术安排”,国人一向好面子,出了这丢人的事,李永波自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现在,就看国家体育总局的想法了。如果功可抵过,那么李永波的前途自然大为看好,如果因为有违奥林匹克精神,“国际上造成恶劣影响”,那么,对李永波来说,自然是“亲娘哎,影响仕途啊”。
但不妨做一猜测,因为我们金牌第一的战略,因为我们一俊遮百丑的传统思维,李永波能有惊无险过关,甚至再进一步。
6
谁会是新的奥运情侣?
有好事者曾经盘点过中国体坛八对奥运情侣档,林丹、谢杏芳;谭雪、王敬之;蔡赟、王娜;郑洁、张宇;杨威、杨云;刘亚男、王海川;张宁、于洋还有李娜和姜山,都是神仙美眷,令人艳羡。在本届奥运会上,已经可以确定的一对奥运金牌情侣档也出现在大家视野,张楠、赵芸蕾携手拿下羽毛球混双金牌,为体坛情场再添佳话。
水面之下的也有,最大的“嫌疑”来自跳水队的秦凯、何姿。秦凯失利后和何姿的深情拥抱,让人们难免联想到他们的前辈组合“亮晶晶”。而孙杨和叶诗文,同为游泳冠军,大家已经开始遐想他们二人的结合,将会为中国游泳再做出多大的贡献了。
到底是不是、成不成,还得“下回分解”。
7
更多丑闻将被揭发?
国际奥委会主席评价伦敦奥运会,说是一届充满了“快乐和荣誉”的奥运会。荣誉当然有,毕竟产生了几百个金牌得主,但快乐呢,如果是说各种乌龙带给观众的欢笑,那么自然也不缺。但对于伦敦奥组委来说,一项赛事出现如此多的乌龙、争议,很难说是成功。这里面,有多少是无心之失,有多少是有意为之,尤其是裁判的“胡作非为”,在奥运会之后,将很难逃脱无孔不入的媒体追踪和揭露。
也许再过几天,我们就能看到来自媒体的报道,说某官员、某裁判在某项比赛中充当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到时,BBC、泰晤士报,还有一向逐臭的太阳报都不会闲着,更多幕后的交易被揭发,让人们给史上最差奥运会找到更确切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