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奥运代表团来说,8月12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一天。这一天,中国运动员没有收获任何一枚金牌,奥运之旅就此画上句号。38块金牌,迎来“谱写了我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篇章”的赞扬。
不过,距伦敦1万多公里外的中国贵州,20个来自大山深处的乡村少年觉得这一天无与伦比尽管他们只是穿上了阿迪达斯牌的球鞋和球衣,受邀在县城中学的人工草坪上踢了一场足球而已。
一次公益活动邀请他们来到这里,同样获得邀请的,还有几位国足球员。在当天留下的照片中,这些少年身穿白色球衣,站成一排,气宇轩昂地把一只脚踩在足球上。一个小男孩还大胆地伸出右脚,试图抢走一位球星的球。
这是他们第一次亲眼见到并且真正踏上绿茵场。
4年前,这些男孩还只能穿着凉鞋在泥泞的土地上争抢断球。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一群志愿者来到他们所在的棉席村小学,并且带来了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体育器材。
可他们没有想到,在这所拥有180名学生、7个班级、6位老师的学校里,没有一块操场,只有校门口一块风起扬沙、雨天泥泞的土地。
那一年,人们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奥运会办到了家门口”,可是这个“家门口”离棉席小学的孩子还是太远了。当志愿者问他们“知不知道奥运会”时,一些孩子摇了摇头。志愿者还发现,五星红旗每天都会在奥运赛场升起好几次的日子里,这所村小的旗杆上挂的却是一面三分之一大小、破破烂烂的红旗。
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抽象又遥远、承载国家希望和历史重任的奥运会,远不如眼前这些圆滚滚的大球小球有吸引力。他们尖叫着接过体育器材,在最短的时间里颇具创造性地布置出一块乒乓球场地。
那是四张破旧的木头课桌,中间摆着一把稀疏的笤帚。
小小的“国球”在大山深处并不平稳的桌子上跳来跳去的时候,教室外那片没有球门、没有边线、也没有裁判的土地上,另一群男孩子已经开始了一场属于他们的足球赛。那一天早晨下的小雨,让赛场格外泥泞,他们只好卷起裤腿,穿着露脚趾的凉鞋站在泥巴里。
志愿者比划着,向围在旁边的十五六个男孩子讲解了规则。3个男孩迈开弓箭步,站在一个足球前跃跃欲试。他们几乎同时伸出脚,球还没滚多远,另一群男孩已经挤成一团迎面冲上来。
“带球跑!跑!”志愿者拍摄的录像中,一个男孩尖叫着。
边线、禁区、球门,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在什么也没有的泥泞土地上,这些小男孩来来回回地跑着。有人急了直拽对方衣服,有人摔了个大马趴。有时,你会发现不知道哪一拨儿的七八个人疯狂地跟在皮球后面,有时,这个球的上面又会同时伸进来四五条腿。负责拍摄的志愿者都忍不住发出“喔!喔!”的惊叹声。
这场比赛无关国家荣誉,无关人民期望,也无需肩负改变个人与家族命运的重任。这些少年只是单纯地喜欢这项运动,享受奔跑以及皮球被控制在自己脚下的感觉。除了硬件设施,这块泥泞的球场其实与千里之外的“鸟巢”乃至相隔万里的伦敦温布利球场没什么区别说到底,就是一群热爱足球的人追着一个皮球跑来跑去。
那是一种与金牌同样珍贵的体育精神。
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县城里的热心人为学校捐赠了一块水泥铺设的小操场。但操场下面有一片蠢蠢欲动的泥田,导致水泥地面已经出现了好几道裂缝。现在,出于安全的考虑,校长已经不敢让孩子们再在上面踢球。
4年的时间,奥运会已经从北京移到了伦敦,中国的奥运代表团又在好几个项目上实现了突破,可棉席村的孩子还站在老地方,他们的球场还是那片泥泞的土地。
如今,视频中一起踢球的男孩子大多已经小学毕业,但他们“依然热爱足球”。尽管他们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课间时只能把足球抱在怀里,偶尔在回家的路上踢上两脚。对他们来说,发生在奥运赛场上那些遥远的好消息,远不如一块平整的草皮来得更为实际。
在繁华的城市之外,还有很多片这样贫瘠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热情奔跑的少年。当我们解释奥运精神的时候,没有谁是比他们更为生动的民间注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