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伦敦奥运会结束十多天来,中国的所有奥运金牌选手都在经历着梦幻般的庆功之旅。政府和企业对奥运冠军的迷恋程度令人惊讶,房子、车子、金钱……所有的财富正滚滚而来,在很多普通中国人心目中,得了奥运冠军就意味着财源滚滚。
几乎每个奥运冠军在回国后的这十多天里,都在忙着参加接踵而至的庆功或颁奖活动,他们通常都会得到从国家体育总局到所在省、市、县等地方政府的多级奖励,加上各类企业的奖励,业内人士表示,保守估计,奥运冠军获得的奖励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上,大约相当于中国城市工薪阶层年收入的200倍。除去动辄几十万元或几百万元的奖励外,奥运冠军们通常还会接到为数众多的企业邀请,参加各类商业代言活动,收获同样不少。
体育产业资深人士王奇近日表示:“奥运会后,奥运冠军们身上的营销价值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钱。”让王奇感到最遗憾的是,很多奥运冠军的社会公益形象没有被很好地塑造和维护,反而因为过多地与金钱联系,形象受到了损害。“奥运冠军运动员往往是很多青少年眼中的偶像,树立奥运冠军积极、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在教育青少年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什么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因为奥林匹克跟青少年的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但如果一名奥运冠军的形象总是和钱联系在一起,他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将如何体现?”
跟风式的奥运营销同样体现在政府层面,这进一步加重了中国奥运冠军的“拜金主义”色彩。“各级政府对奥运冠军的重奖,本质上是包含着政府自身的利益诉求。”国家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近日表示:“政府就是通过奖励奥运冠军,来显示自己的政绩,提升自己的形象。”“每一位奥运冠军的成功都离不开国家的投入,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价值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夺得奥运金牌上。”任海表示,“但我们现在,把奥运冠军的价值看得太简单、太功利了。”奥运冠军身上本应体现的社会榜样和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激励作用,被淹没在奥运会后疯狂的“敛金”盛宴中,奥运冠军对青少年产生的最直观影响,就是“一切为了钱,一切向钱看”。
可能也正是因为奥运金牌在中国首先体现在经济价值上,社会教育意义自然就被忽视了,因此,中国羽毛球队在奥运赛场出现的“消极比赛”丑闻已经无人追究,这样一支本应受到问责的队伍,却依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政府和企业的层层奖励。
(中青)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