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十年代开始,前后大约有二三十棋手来到了日本。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离开祖国,到异国他乡另求发展的呢?这些棋手在日本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曾掀起轰轰烈烈的出国大潮,围棋界为数不少的专业棋手也被卷入了这股洪流之中。从八十年代开始,前后大约有二三十名棋手来到了日本。除了众所周知的孔祥明、芮乃伟、张璇之外,还有李青海、牛力力、马亚兰、王辉、翁子瑜、刘波、牛娴娴、敖立婷、尚虹、杨桥等棋手。在来日的棋手中大约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国家围棋队的成员。 当时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离开祖国,到异国他乡另求发展的呢?这些棋手在日本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他们当时放弃在国内棋坛上驰骋的机会,到日本以后得到的、失去的是些什么呢? 幸运的牛力力 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与牛力力相约在新宿一家咖啡馆碰面,我说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在日本的中国围棋专业棋手的文章,请她谈谈赴日的感受,和着咖啡的浓香,我们随意地聊了起来。 牛力力是黑龙江的棋手,曾两次被选入国家队,和芮乃伟、张璇以及杨晖、丰云等都是同期队友,在全国女子个人赛中曾取得过第4名的优异成绩。她是1989年来到日本的,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专业棋手之一。应该说当时如果在国内继续下棋也是非常有前途的,是什么原因使她放弃了在国内拼搏的机会,而只身来到异国他乡的呢? 望着窗外,人来人往的新宿街头对异国人来说有一种奇异的冷漠。牛力力微微一笑说道:“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当时还年轻,对新鲜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也许我的性格就是喜欢挑战,当时正好有个可以来日本的机会,我就来了。” 我问:“来这里后就不能不正式的比赛棋了,难道不后悔吗?” “当然不后悔。日本从当时的总体水平来说完全不低于中国,作为一名棋手能够到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地方学习,我想当然不是一件后悔的事。” “日本的围棋生活,让我想一下……节奏很强,没有时间喝咖啡。刚来时因为每天上午要去读书,下午又要去下指导棋或是参加各种围棋活动,每天都是安排得满满的。当时日本经济还处于高峰期,围棋活动很多,我每星期还要参加吴清源老师研究会,经常一连两个星期连一天休息的日子都没有。累啊,但我觉得非常充实,这些经历使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想象不到的东西,算是锻炼吧。” 的确,对牛力力来讲,到日本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她不仅继续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围棋事业,而且还有幸进入了吴清源老师的研究会,能够亲耳聆听一代围棋巨匠谈黑论白。现在吴清源的很多围棋书籍都是她一手整理成稿的,其中包括吴老师在日本著名综合杂志《文艺春秋》上的死活专栏,这些年都是由她编辑、整理。另外,在日本的围棋月刊里,也时常能看到她写的观战记或棋评。 作为先行者,牛力力对后来日本的专业棋手总是有求必应,传授生活经验,帮助介绍工作,初来日本的艰辛经历使她常常地了解异国游子的孤单无助,她就像大姐姐一样,在这样孤单的心灵中撒播着温暖。来日本之前,她和中国的著名象棋手赵国荣喜结良缘,来日后夫妻两地分居,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我先生现在也来到了日本,两年前添了一个小宝宝。”说到这里,她脸上现出作了母亲才会有的幸福和满足。 十几年后的重逢,她除了过去的开朗、热情之外,更有了自信和成熟。望着她离去,背影转眼间被新宿街头的人流淹没、无痕,就象她自然地溶入了日本的生活。 高材生王辉 与王辉六段在电话中长谈了两个小时,另一种在日本的中国棋手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 1998年11月29日,日本唯一的专业围棋报纸《棋周刊》以一个整版篇幅刊登了题为“留学生棋士特待生”的文章,介绍了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留学的中国棋手王辉六段。 王辉,上海棋手,15岁进队,1984年全国个人少年冠军,1986年入段,1991年升为六段。同年全国个人赛第8名,1998年等级分排第35位。照这个势头,我想他留在国内升九段不也是指日可待吗?怎么会漂洋过海,成为日本大学特待生呢? 从学棋开始王辉应该说是很顺利的,他出生在围棋人材最多的上海,加之在围棋上特别的天赋,短短几年便荣登全国少年冠军宝座。之后第二年和常昊、邵炜刚同时进了上海队。当年便以主将的身份,在全国围棋团体赛中与常、邵一起代表上海参战了。 然而,第二年邵和常被送到了国家少年队,王辉留在上海,对王辉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发奋用功,当年便入段,之后几年是以每年升一段的速度到了六段。并在1991年的全国个人赛中取得了第8名的好成绩。但当时的各种围棋比赛还很少,特别是地方的专业棋手机会就更加难得,再三考虑之下,决定东渡日本另求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上海苦学了三年日语之后,于1994年来到了日本。 赴日后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王辉先是在日本语学校学两年日语,因有在国内学习的基础,1996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日本大学是日本名校。艺术学部更是年轻学生青睐的科目,所以每年的考试竞争都非常激烈。学费也是贵得惊人,一年要160万多元。虽然王辉在这里靠下指导棋也能支付这笔学费,但毕竟也是很大的负担。也许是为了减轻负担,也许是天生我才,王辉上二年级时在全科150多人当中,成绩名列榜首。因此学校将他三年级学费全额免除,并且还获得了奖学金,成为科级里唯一的“特殊生”。 我问王辉:“成为特待生有何感想?”他答道:“在来日本之前,除下棋什么,什么都没干过,考上大学后,我只是尽量不缺课,每天都去学校学习罢了。”我想对每一个成功者来说,要是没有付出艰苦的努力,幸运之神是绝不会向你微笑的。 王辉在学习上取得诱人成绩的同时,棋艺方面也有辉煌的战果。在日本留学,国内的升级赛等正式比赛无法参加,但新人王赛他每年都迁回。1997年的比赛中,在第三轮战胜老对手邵炜刚,接下来半决赛又力挫王煜辉,最后在决赛中负于刘钧而屈居亚军。 “来日本以后除下指导棋之外,几乎没下过棋,为什么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我问王辉。“大概中我运气比较好吧!但有一点和过去不一样的是,我比赛时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只是尽量下出自己的水平,珍惜每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很平静地这样回答我。 最后我问,来日本,国内的许多比赛都不能参加难道你不觉得遗憾吗?他说多少是有一点的。但他对目前自己选定的路一丝也没感到过后悔,因为他觉得这条路已经慢慢地开阔起来。 困境中的杨桥 比起牛力力和王辉,杨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前两年刚来的,正赶上日本经济不景气,很多棋会所都面临关门,所以指导棋的工作也不是随处可以找到的。即使现在找到一两家,来下指导棋的人也很有限,也许进刚来,语言还不过关的原因吧。总之单靠下棋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平常的生活与昂贵的学费,所以只有再打一些别的零工。 当笔问他为什么来日本以及目前的感觉时,他说:“当时在国内时,听说到日本去的专业棋手都能赚到很多钱,所以我便想办法出来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情况,本想打算立即就回去了,但出来时借了很多钱,现在只有走着瞧了。”我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不知道再说什么或再问什么。其实在日本与他是同样处境的人有太多太多。但作为一个专业棋手如此遭遇,我感到十分惊讶。我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祝愿他早日走出困境。 同样是中国的专业棋手,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境遇,或许这本身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但即使一时处境不佳,我想,只要照着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也一定会实现。 在这里的棋手们于去年成立了“在日华人围棋联合会”。宗旨是丰富在日本华人的业余生活,创办各种围棋活动,推动中日之间的围棋交流,曾举办了两次华人围棋比赛,得到了中国围棋协会和中国使馆的大力支持。有一百多名在日华人参加了比赛。日本几家最大的华文报刊也进行了报道,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好评。今后他们还将继续组织和举办更多、更丰富的围棋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