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爱上一个认真的消遣,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王菲<<流年>>
今天,对我们而言,奥运犹如一场庄重严肃的大戏。热闹过后,生旦净末丑各取所需。有人雀跃,有人叹息,有人躺上功劳簿,有人背上重重的壳。奥运从一个城市来,又到另一个城市里去。时光的流转里,模糊了你我的青春,改变了城的容颜。其实,奥运只是催化剂,它膨胀了一个城又一个城的欲望,加速了一个城又一个城的疲惫。
2011年7月,距离伦敦奥运开幕还有一年,我们从紧张备考的梦中醒来,惶惑中回看北京奥运过去这几年。 [查看][评论]
一个城市好不好,不去看它的高楼大厦,要看它的天空和下水道。纯净、自由的天空让钢筋水泥丛林的人们放飞心灵翅膀。天空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一个巨大镜面,是生存空间的直接体现。一个城有明媚晴朗的天空,往往说明有颗睿智的大脑,你可尽管去爱它。
申奥成功,北京市制定《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从燃煤型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重点企业结构调整与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开展各项措施解决北京的空气污染和大气环境问题。奥运前期,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呈现“有据可依”的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28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2007年的180微克/立方米。然而,2007年上半年,北京市机动车突破300万辆,户均拥有0.68辆,给北京的大气污染治理增加了难度。
进入2008年,北京、天津以及周边四省开始向奥运冲刺,连出重拳,数百家钢铁厂、水泥厂、电厂以及包括化工厂、家具厂和建筑材料生产商在内的企业都已经关停或减产。短短几周内,“消除数十年来几乎毫无拘束的经济增长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2008年上半年北京各项主要污染物分别比2007年同期下降20%。
如今,奥运说再见已3年,北京在空气污染上比2008年下降不少,当然很难与欧洲媲美,但北京人依旧可以享受蓝天白云。相比其他城市而言,北京的大气治理算得上卓有成效,这是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财富?
伦敦呢?伦敦曾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工业革命、高速排放的严重受害者。“伦敦雾”——即便现在一提及伦敦,人们脑海里依旧立即浮现这种字眼。
伦敦市政府在2004年出台《伦敦市空气质量战略》,开始彻底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2005年申奥成功后,伦敦扬言办一届“史上最环保”奥运会,市长先生还郑重地和国际奥委会签订了“军令状”:若2012年奥运会期间,伦敦的空气质量达不到欧盟标准,国际奥委会有权收回7亿英镑预期转播收入的25%。随后,英国气候变化法案于2008年生效,英国人甚至意在到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
但今年4月下旬的环境评估并不让奥运前的大英帝国乐观,奥运会期间伦敦很难达到欧盟最低标准。罪魁祸首并非来自工厂,而是伦敦糟糕的交通,即便奥运会期间伦敦减少30%的交通流量也难达标。如下半年空气悬浮颗粒指标达不到欧盟标准,还要被欧盟委会员罚款3亿英镑。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有地下纵横交错2000公里的污水系统,像颗用3亿8千万块坚固的混凝土砖铸就的庞大“良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