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追求第一的结果是只有一个胜利者,却有无数失败者
任你争得头破血流,第一名只有一个
射击选手埃蒙斯失误后妻子安慰不管是50个人参加的考试还是5000人参加的评比,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如果每个人都以第一名为目标,那么就会有49个失败者或者4999个失败者。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成千上万,能获得金牌的只是少之又少,如果只将金牌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绝大部分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在武侠小说里,为争“天下第一”而引起的纷争不胜枚举,武林高手们争得头破血流,但第一的名号只有一个,而且多少还有点虚幻。
得失心太重,反而不能发挥出真实水平
世锦赛上刘翔被罗伯斯拉住了手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志霞指出,得失心过重,会让一些人在做事时畏首畏尾,还会让一些人患得患失,引发不正当竞争。比如,许多运动员每日辛苦训练,可能就是为了在一年或者几年后的比赛中获得奖牌。当他们盼望已久的比赛来临时,就会特别紧张,甚至苛求自己或有意无意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有的人私下开车开得特别顺,到了考驾照的时候反而犯各种错,这往往是太把考试当回事、太在意得失的结果。
眼里只有胜负,又如何能快乐
拿到举重银牌的吴景彪却说抱歉在很多人眼里,中国人似乎很难快乐。考了第二名,孩子会哭鼻子;拿了银牌,运动员要说对不起;挣了钱,却似乎总是很少有知足的时候,买了一套房子还要第二套、第三套……学钢琴的孩子很多,然而真正享受钢琴乐趣的却很少——大部分孩子都是奔着考级去的。而当音乐变成被逼学习的痛苦,变成考级的压力,谁还能从中找到快乐呢。
做自己,每个人都是成功者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做好自己就是成功
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的隔阂第一名一共只有一个,无数人争夺一个第一名,还不如每个人都努力去做好自己。因为能做好自己,也是一种成功了。跳水名将吴敏霞曾与郭晶晶的配对,因此成就了奥运会两连冠,但也让她陷入了尴尬境地。两人同样跳单人3米板,在与郭晶晶的竞争中,吴敏霞一直处于第二的位置。但她说:“第一只有一个,第二也只有一个啊!只要做好自己,把动作完成好,对得起自己就行了。”“我现在是为自己练,不是为了某人,更不是为了某句话。”[详细]
亚拉-阿扎德-阿卜杜勒-哈米德是伊拉克唯一的羽毛球运动员,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他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只为上场26分钟。有谁能说,他是一个失败者?[详细]
做更好的自己,不做比自己更好的别人
史冬鹏和刘翔拥抱 在中国跨栏界,因为刘翔的存在,史冬鹏是永远的“千年老二”。但这个并不好听的名头,并没有令史冬鹏就此沉沦,他反而抱着“争取自己更好成绩”的心态更加努力。这一点就连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都大为赞叹,“要是换成别人的话,被刘翔这么压着,恐怕早就放弃了”。是的,有时候实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就是聪明,有的人就是跑得很快——很多时候赢别人很难,那么不妨做更好的自己吧。[详细]
功利性太强是社会普遍病症,缺的正是做自己的平常心
功利性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社会热衷于关注并炒作高考状元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每一年的高考季节,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报道各省高考状元的消息,商家也利用“状元”名号进行炒作。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商家竭力挖掘“状元”们的潜力,找“状元”做广告、代言产品。曾有媒体报道有“状元”去店铺买糖也被商家挂出“热烈祝贺我市高考状元在我店购买糖”的横幅广告来促销。[详细]
同是获奖,冠亚军待遇大不同
长期以来,金牌在中国就意味着独一无二,似乎金牌才值得被铭记。与金牌如影随形的,除了数不清的荣誉和曝光度,还有各种经济奖励,以及令人艳羡的深造与就业机会。与此相对应,银牌铜牌往往意味着失败与遗憾,在物质奖励、社会关注上都要小得多。在国外,亚军也是极其值得骄傲的,也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中国,冠亚军的待遇简直是天壤之别。[详细]
得失心太重的社会里,最缺的正是做自己的平常心
三次获得奥运银牌的王皓不是失败者连续三届奥运会获得奥运会亚军的王皓,在一些人眼里难免会是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然而王皓本人似乎倒是比较“淡定”,比赛失败后的他甚至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他说:“我已经拿了三届奥运会亚军,今后的人生该怎么走,我很清楚。三次奥运会的经历,我已经逐渐成熟。无论输赢,无论成败,我都能够正确面对。”的确,如果抛开得失心,我们会发现亚军已经是一个极好的名次了,三次打进决赛也已经证明王皓是最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之一。所以,其实王皓不是失败者,当他三次站在决赛场,面对着三个不同的对手,成功者又怎能说不是他呢。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每个人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别人,那么,这个社会会淡定从容很多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