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不是“流动红旗”
恶性循环:在这里失去,就要在别处找补回来
巴西选手最后出场摘金,陈一冰亚军
虽然伦敦奥运会的体操赛事仍未结束,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确定的是,中国队重现北京奥运会上的9金辉煌已经不可能。四年前的北京,中国体操队多少沾了些东道主的光。而四年后,在伦敦,“吊环王”陈一冰的吊环金牌,在和巴西选手完成情况不相上下的情况下,最终被裁判安排给了体操小国选手,这是国际体操联合会打分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队丧失主场优势之后,面临的严峻的打分迷局,似乎意味着为北京的神话还债。
而对于英国队来说,男子团体的比赛可以说是作为东道主来说最为明显的优势,在比赛中,英国队的成绩受到了裁判的照顾,得分超过了同水平的其他国家的选手,最终英国队凭借主场优势获得了百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如此看来,在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这种操作之下,奥运体操奖牌更像是一面流动红旗,这一届在中国,下一届在英国,这种“潜规则”让利益被损害的一方只能吃闷亏,无奈之余甚至只能期待下次找补回来。体操赛场上的这种潜规则在其他地方一样存在。足球场上,我们经常看到裁判在判给一方争议点球后,会在余下的比赛中放宽对另一方的判罚尺度;一个人在面对强者时吃了闷亏,也常常会发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头上。[详细]
金牌不应成为“流动红旗”
虽然有人说,中国体操这次被“黑”也是正常,算是“一报还一报”。而事实上,这种操控比赛的行为是有违公平精神的。虽然中国体操队在2012年的“失”之前有2008年的“得”,甚至可能会在2016年得到国际体操联合会的照顾,但这无疑是公平一再丧失的表现,也是贻害无穷的恶性循环。说到底,金牌或者说成绩不应该是一面“流动红旗”,今年你办奥运会就挂你家,明年我办奥运会就挂我家,而应该是真实实力的客观表现。[详细]
默许潜规则只会让公平更加稀缺
面对不公平,我们常常是一句“习惯了”
奥运吊环冠军与教练庆祝胜利在陈一冰意外痛失吊环金牌后,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表看法:“这种事在中国体操腾飞的过程中不胜枚举,特别是有规定动作的时代,我们老一代的体操人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呀!所以,我们要求运动员只有加倍训练,技高一筹,除了征服观众,征服对手,还要征服裁判,才能获得优胜。”
这样的反应我们并不陌生,面对不公平,“习惯了”或者“没办法”的态度是最常见的。其实,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战胜对手的绝对实力,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如果不抗议、不争取,那“打掉牙往肚里咽”也就不能怪别人了。
默许潜规则只会让公平更加稀缺
很多时候,“潜规则”之所以能代替规则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默许。如果在遭遇不公平的时候,不是去质疑、反驳,不是去据理力争,那么整个环境中的“公平”因子将会越来越稀缺。而只要你还处在这个环境中,最终也会是一个输家。因为一个规则被破坏的环境里,谁都不可能获得良性的竞争。虽然陈一冰在拿到银牌后表现得十分大度,但他还是流下了泪水,他说“我没有遗憾,如果说遗憾,只能说遗憾退役”。表现完美的吊环王只能用“遗憾”的银牌做结尾,这不就正是缺乏公平酿下的苦果么。
公平越稀缺,就越要争取
公平不是天上的馅饼,会在某一天砸到你的头上。它不会来自外部的赐予,而需要通过自身的行动去努力争取。陈一冰在比赛后说:“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这不是我的原因,是裁判的问题。我能怎么样呢?难道去跟裁判打一架吗?”跟裁判打一架固然不可取,但是也大可不必如此委屈。试想,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体操男团的决赛上,日本队如果不是积极申诉,又怎么会从第四名变成第二名呢?
8月2日,在自行车团体竞速赛决赛中,中国自行车队因被判交接犯规,成绩被改判,到手的金牌变成了银牌。中国队对此进行了申诉。虽然国际自行车联盟裁判委员会驳回了申诉并对中国队进行了罚款,但中国方面再次提出了上诉。尽管中国队的申诉几乎不可能将金牌带回,但是这种据理力争的态度无疑是值得称许的。因为越是在公平缺失的环境里,就越应该为自己的权益进行争取。只有这样,整个环境才会越来越好,公平的雨露才能惠及更多的人。
我来说两句

-
- 表情
- 辩论
- 分享评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