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金牌意义的变迁

金牌观的变迁:从“唯金牌论”到“让体育回归体育”


为中国获得首枚奥运金牌的许海峰
从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开始,人们对奥运金牌榜的热情甚至超过了比赛本身。“唯金牌论”的观念下,不少人将奥运选手视为夺金机器,赢则歌颂,输则贬斥,李宁的遭遇便是最鲜活的例子。洛杉矶凯旋后,他坐着敞篷的吉普车挥手进了南宁城;而汉城失利,竟有情绪过激的国人给李宁寄来了刀片和绳子——那个年代,收到类似物品的绝不止他一个人。

随着2004年中国拿到奥运第100金,再到如今第200金的出炉,金牌对大部分人的意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北京奥运会史无前例的51枚金牌终于使国人能走出靠金牌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年代了。“让体育回归体育”,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详细]

金牌运动员身份变迁:从“国家英雄”到“全民偶像”

伦敦奥运会上,夺得羽毛球男单金牌的林丹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网上网下都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然而,与女排、许海峰、刘翔等获得奥运冠军被视为“国家英雄”相比,此时的林丹顶多算是“全民偶像”。

在许海峰、李宁甚至更早的容国团时代,运动员的成绩与国家荣誉、民族自尊紧紧地绑在一起。如今,当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们对金牌的寄托和新鲜感已经不那么强烈。林丹们之所以受到关注更多的是源自运动和他们个人的魅力。[详细]


奥运200金背后是国力和竞技体育水平的飞跃


金牌背后是中国国力的显著提高


汉城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高敏
国家实力的强大,使得发展更多竞技体育项目成为可能。不但乒羽、举重、跳水等优势项目能够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一些亚洲人处于弱势的项目也得以开展起来。在伦敦奥运会上,徐莉佳获得了女子激光镭迪尔级帆船金牌。如果没有国家在这种冷门项目上的投入,很难想象中国选手能够站到被欧美垄断的帆船帆板项目的最高领奖台。

经济的发展使得运动员们能够拿到较为丰厚的物质奖励。伦敦奥运会的金牌选手都将获得国家体育总局50万元的奖励,而各省市对本地金牌选手的奖励甚至更多。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高水平的训练保障才是取得成绩的基础。而这一切都需要国家持续的投入。当中国的运动员们在奥运会频频站上最高领奖台,他们的背后往往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服务团队。从训练、康复、后勤保障到科学研究,每一个环节都有国家长期的投入在里面。

竞技体育水平飞跃

伦敦奥运会上,尽管乒羽、举重、跳水、体操等依然在摘金夺银,但是更多的惊喜在这些传统优势项目之外。孙杨和叶诗文在泳池里创下的傲人成绩引起了更多的讨论;更早的时候,刘翔110米栏冠军、孟关良/杨文军皮划艇夺冠都是难得的突破……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军团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更多的奥运项目,也打破了欧美在游泳等项目上的垄断。

不仅如此,在奥运200金的背后,还有很多金牌是在破世纪纪录的情况下获得的。举重运动员刘春红就在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上两次打破女子69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的世界纪录。而在欧美垄断的泳池,破世界记录更加令人激动:2008年奥运会上,刘子歌打破女子200米蝶泳世界记录;2012年的伦敦,孙杨和叶诗文屡破世界纪录更是中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佐证。

奥运200金隐患:优势项目隐患多、热门项目竞争力差

优势项目隐患多


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金的张山
在奥运“瘦身计划”的威胁下,中国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还是兵不血刃地包揽了全部金牌。一边是中国队在欢呼,一边却是对手的叹息:想赢一局都难。在乒羽等优势项目上,中国队的垄断危机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别的国家几乎放弃了这些原本就比较小众的项目。而一旦某个项目沦为少数几个国家的运动,那么就很有可能被踢出奥运大家庭。

此外,一些优势项目的隐患还在于群众参与度太低。在国际大赛上每每囊括金牌的跳水项目,全国却只有约一千名注册运动员。举重、体操、射击等优势项目的群众基础更几乎为零。

热门项目竞争力差

“得田径者得天下”,这是世界公认的说法。而在举国关注刘翔的背后,是中国田径项目羸弱的尴尬现实。截至目前,中国田径队伦敦奥运会只依靠陈定在男子20公里竞走中收获一枚金牌,另有两枚铜牌。这与中国“体育大国”的身份并不相符。“中国田径界历来有一人成绩出色,其他人立刻改行的陋习。所以,我们的优势项目总是断层。这是全运会定位造成的,与其争世界第二,不如当国内第一。刘翔之后,中国田坛很可能黯淡10年。 ”

集体项目差

与六大优势项目大包大揽奖牌不同,足篮排等集体项目以及田径项目一直都是中国的弱项。三大球项目中,中国只有女排在1984和2004两届奥运会上染指金牌,女足、女篮近些年已展露颓势,女足甚至连伦敦奥运会的门票也没有获得。男足除了2008年以东道主身份参加奥运外,几乎每次都倒在了预选赛上。男排曾经连续16年无缘奥运会,2012年再次倒在奥运大门外。男篮虽然多次打进奥运会八强,但是在姚明等老队员退役之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在伦敦,他们吞下了5连败的苦果,铩羽而归。

人们为什么越来越不重视金牌?

中国国力增强,已经无需用金牌来证明


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伏明霞夺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对金牌的迷恋是大部分国家不能比拟的。建国初,体育肩负起向世界展示自信和实力的重任。1959年,容国团首次在世锦赛上战胜了各国强手问鼎冠军。国内媒体喊出了“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口号。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体育承载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重任。女排、体操、跳水等都成为那个年代里为国争光的主力军。而现在,中国的GDP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位,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已经无需用金牌来证明国家的实力和民族的自信。

金牌争夺与实际生活脱节

女排夺冠就能让大学生们狂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人们还是关注金牌,但是寄托的情感已经减淡了很多。与金牌所激起的民族自豪感相比,人们普遍更在乎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更关注房价、物价等现实主题。奥运会金牌的争夺虽然仍然受关注,但是渐渐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赢了高兴几分钟,输了一声叹息——但都不会占据生活的太多空间。

自豪感之外,民众的诉求更加多元化

在伦敦,邹凯以个人第五枚奥运金牌成为迄今为止拿下奥运金牌最多的中国运动员。然而,现场的中国记者却并不多,更多的记者跑去围观林丹和李宗伟的羽毛球男单决赛了。更多的金牌固然能激起更多的自豪感,但是在诉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是否关注一个项目跟金牌已经没有多大关系,比赛的精彩程度、个人爱好、运动员的魅力等都是吸引眼球的关键。

公众视野更开阔对运动要求更高

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说,运动的魅力早已不是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争金夺银,而是参与的快乐。以前,一般人只能接触到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较普及的项目,而现在,更多的人乐于走上网球场,乐于去登山、攀岩、潜水、滑雪。公众视野的开阔使得他们对运动的要求更高。80后女孩肖晓园就说,如果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中让她选择一项,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网球,“我更想尝试新鲜的运动项目,不希望自己的运动兴趣显得那么古板和老套。”

如何实现金牌与民意双赢

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罗雪娟获得雅典奥运会游泳金牌
一直以来,与竞技体育的亮眼成绩相比,群众体育显得十分惨淡。健身场所不足、忽视青少年体育都是现实。2000年,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在一年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65%的人在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而人们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

伦敦奥运会开始后,一边是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一边却是网友对群众体育现状的高度不满。要想实现金牌和民意的双赢,就必须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让社区、学校有更多的体育运动场所和体育设施。

运动员培养选拔机制调整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频频登上领奖台的同时,国内外媒体却不约而同地将一个正在进行体操训练的中国小孩的痛苦表情放到了显眼的位置。与国外运动员将体操等作为业余爱好不同,中国的运动员往往从五六岁就开始了专业的训练,训练中不乏粗暴、原始的方法。

要进入国家队,必须要经历省市的层层选拔,至于获得奥运会门票,还要经过更严格的挑选。其实,选拔制度不透明也是中国多个运动队的通病。伦敦奥运会上,湖北姑娘周俊举重成绩“交白卷”的事让人们对奥运选手选拔制度的质疑达到了顶峰。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运动员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使其更加多元化、透明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加强运动员退役后保障

曾经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的故事广为人知。在这背后,是运动员退役后得不到相应保障的残酷现实。中国的运动员从小时候就开始专业训练,不但文化知识学得少,其他生存技能也约等于无。因为没有一技之长,退役运动员虽然基本都包分配,但大多是最底层的简单劳动。在北京先农坛体校,看大门看自行车棚的,不乏亚洲冠军、全国冠军。加强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需要国家在退役安置费、医疗保险、就业等多方面有所改善。

热门项目寻求突破

除了姚明和李娜,中国至今都没有产生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运动员。而这二人都不是奥运冠军。当博尔特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当科比、詹姆斯被无数孩子捧为心中偶像,中国在热门项目上的惨淡成绩不免令人尴尬。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等都是生产明星的地方,也是最受瞩目的运动项目。在热门项目上寻求突破将是中国竞技体育接下来要解决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