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阎小娴 实习生 华心怡 自醒、自危才能自救。田径作为综合性运动会的金牌大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中国在亚洲体坛的霸主地位也决定了田径的主角位置,只是这一次釜山亚运会却让人难以明晰晓畅地揣测结果。正如昨天国家田管中心罗副主任在亚运会通气会上所言:“国家田径队部分项目在上海莘庄基地的训练,是正常备战,更是在未雨绸缪地缓解中国田径的低迷。” 根据亚运会达标标准,在上月举行的选拔赛上女子达标率52%,男子达标率38%;队员各项成绩在国际上排名300——580名不等;近三届亚运会田径夺金数为29、23、15枚,呈逐届递减之势。凭这三组数据显示的实力,田径队要实现今年亚运会15枚金牌攻略,的确困难重重。“我们主要的对手是日本,他们男子项目优势明显。而采取‘闭门造车’策略的韩国队,也让人很难捉摸。”罗副主任的话语间却还是透着自信,自信的保证便是这次具有三大特色的上海集训。 “集训人数多、规模大”算是特色之一。除了48名正式集训队员和40名教练员,莘庄基地还成了科学技术、营养学专才的藏龙卧虎之地。“辅疗”效果明显全都有赖于这批体育边缘学科的研究者。罗副主任最得意的莫过于第二个特点———“连环套”训练模式:“备战亚运是工作重点,但同时我们还兼顾了选拔2004年、2008年奥运会的好苗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大战役,一并备战,果真可以事半功倍。而既然主旋律是今年的亚运会,那么抓紧重点任务便成了集训最具普遍性的“特”点。当务之急是亚运,认清了轻重缓急,队员们的情绪也充分调动了起来。瞧,闷热的训练场上,多的是更心热的身影,累的是“水人”般的身躯。要想成效突显,保住优势,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上下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