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日前正式宣布,将在2004年以全新的中国超级联赛,取代进行了10年的甲A联赛。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世界足坛最成功的联赛———英格兰超级联赛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那么,中超可以从英超的“发家”史中学到些什么呢? 政治篇 足总不是决策者 与中国足协直接管理甲A联赛不同,英足总并不直接参与联赛的管理工作。 英超的管理者“联赛委员会”,是一个俱乐部联盟性质的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主要决策者是英超20家俱乐部的代表(老板),英足总只是派出一些官员参与管理。目前,联赛委员会的执行主席斯库达摩尔和秘书长克罗泽尔都来自英足总,但英足总却从不把英超看成自己举办的赛事,只是把自己看成是英超联赛的一个参与者。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当俱乐部的利益和足协以及国家队利益发生冲突时,由俱乐部把持的联赛委员会可以更有效地确保自身的利益和联赛的健康发展。 可以确信,中国足协今年“肢解”联赛的“世纪豪赌”,只能发生在中国的甲A,在英超很难有一试的机会,因为如果真出现那种情况,英超20家俱乐部老板就会把提出建议的克罗泽尔等连皮带骨地吞下去:把联赛搞得支离破碎,球市怎么保证?电视商索赔时谁来负责?怎么向俱乐部董事会交代? 据悉,在“中超规划”中,中超联赛委员会将取代足协成为联赛的直接管理者,委员会的代表分别来自各俱乐部、足协和社会相关方面,但与英超不同的是,中国足协依然作为联赛委员会的上级主管单位存在,这种参与者同时充当“仲裁者”的做法,只能说明改革还不彻底,并使人们对今后决策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中超计划成立一个由各俱乐部和足协入股的中超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联赛的包装冠名、电视转播权销售等市场运作,这与英超的做法并无二致,问题在于,英足总是将权力完全让给联赛委员会,并以一名普通的股东,入股经营英超的公司;而中国足协的改革却顶多只能算权力下放,因为中超股份有限公司还得听从中国足协的指挥。 经济篇 统一经营齐赚钱 英超在经营上的成功之处,很大一部分源于“统一经营”的理念。如统一出售英超电视转播权,就是非常有效的做法,它保证了俱乐部不会被电视台在谈判桌上各个击破。 “合纵连横”带来的是英超电视转播的好价钱,而且,电视转播收益大家均分,可以有效调剂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 此外,英超重电视转播权销售和市场开发而轻冠名权销售的做法,也值得中超借鉴。在英超,电视转播权销售一直是各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冠名权销售则排在老末的位置。而目前甲A的做法正好相反。前国际管理集团官员艾弗里曾告诫中国俱乐部:“以冠名赞助权为主要收入,将会造成富队更富、穷队更穷的两极分化,这应该引起中国职业联赛的高度警惕。” 最后一个经营上的优势是英超管理体制带来的。由于在联赛委员会中俱乐部唱主角,因此在联赛市场开发,维护俱乐部经济权益方面,联赛委员会比足协更富有主动性和开拓精神,反观目前的甲A联赛,缺少俱乐部参与的联赛市场开发,可谓乏善可陈。 社会篇 外部环境让人羡 任何一项新政策出台,都需要配套措施,即将诞生的“中超”更需有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在这一点上,中国俱乐部肯定非常羡慕英超。 目前,困扰中国俱乐部的莫过于电视转播权卖不出大价钱,俱乐部能从电视台那里拿到的,只是一些广告时段这样的残羹冷饭。许多俱乐部老总都说,电视转播权不落实,俱乐部走出经济困境只不过南柯一梦。反观英超,由于市场经济条件成熟,电视转播权的销售让各俱乐部赚得盆满钵满。英国BSKYB电视台直播一场英格兰超级联赛需要支付约130万英镑的费用,差不多等于国际管理集团付给中国足协一年的钱。因此有人说,英超是由电视转播权打造出来的。 中超想改变困扰甲A多年“只赔不赚”的形象,除了优化内部机制外,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改善也是必须的。任灏瑜 (羊城体育) |